日期:2013-04-09  浏览次数:23735 次

打车 APP 无疑 2013 年春天最火的产品。凝聚了无数多的口水、关注,也吸引了腾讯、阿里等巨头们巨额的资金。假如有联想力的话,你会不会觉得这很像 2011 年彼时被捧到天上去的团购?而如今,又有几个团购公司最终活下来了呢?

  当下打车 APP 们风光异常,焉知这不会再重蹈团购哀鸿遍野的覆辙?这几乎是又一场被资本黑手推动的骗局。

  通过比对,笔者发现团购与打车 App 存在不少共通之处:

  1,空降的国外争议商业模式。与团购起源于 Groupon 一样,打车 App 也是照搬国外争议商业模式。以国外比较有名的 Uber 为例,该公司不只遭到美国出租车行业集体诉讼外,还遭到了加州监管部门的罚款。而与 Groupon 一样,各种国外打车 App 都有着在商业模式不清晰、基础不牢固的情况下进行疯狂扩张的倾向:2012 年初,Uber 获 3200 万美元融资开辟欧洲市场、2013 年宣布进军新加坡市场;而 2012 年末,欧洲打车使用 Hailo 融资 3000 万,估值达 1.4 亿美元,随即宣布进军美国和亚洲。

  2,进入门槛很低。开发 APP 以及打通出租车公司的关系,这个进入的门槛真的不高,每个城市都可以诞生很多家这种 APP。这与团购很像,“鼠标”端没啥技术含量,“水泥”端也次要靠堆人。

  3,商业模式不清晰。与团购一样,打车 App 面临着盈利模式不清晰的问题,且相比团购网站庞大的现金流,打车 App 连钱的影子都看不到。你去问问每单加 5 块钱的出租车司机,他情愿付费给 APP 们吗?当然有客官说了,可以通过手机领取抽取佣金啊,但笔者觉得这还早着呢,司机们可是基本只置信现金。面对盈利问题质疑,打车 App 公司的回复大多为看长远发展,也与晚期团购网站分歧。

  4,太过区域化。出租车公司都是地头蛇,依据 2011 年末统计,仅北京就有 180 家出租车公司。与出租车公司一样,打车 App 也出现区域划分的情况:北京有滴滴、摇摇招车,杭州有快的、上海有大黄蜂手机打车等等等等。凭仗地区差异性,全国各地涌现出不少盘踞一隅的打车 App。这必将形成全国性的大打车 APP 公司很难出现,除非以来资本收购的方式,当然,这又与当年团购全国数千家公司很像了。笔者敢断言,在打车 APP 的概念被吹捧之后,各地也会出现上百家的 APP。

  5,复制成本过高,模式过重。每开辟一个城市,APP 公司需求投入人力与司机们搞好关系,打点出租车公司,也需求耗费大量资金每月出租车公司发钱、给出租车司机送手机并补贴话费,而假若同城有竞者的话,还需求付出更多。举个小例子,杭州最牛的“快的打车”在 3 万出租车司机中装机量达 70%,快的打车为每月打开软件超过 5 天的司机奖励话费 10 元,假如所有司机都是活跃用户(这是快的打车最乐于看到的),仅此一单项,每月花费即为 21 万元,那么,敢问,这家打车公司在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开展业务需求花多少钱呢?一年保守估量都要几亿人民币。这与团购也是很像的,团购模式的重点之一便是在各个城市开点,养人,因过重而导致很多公司倒掉。

  6,严重依赖资本。团购的故事是这样的,媒体和投资界吹捧概念—资本疯狂注入—团购公司疯狂扩张城市及并购—资本退潮—团购公司无法盈利而跑路或歇菜。打车 APP 如今是资本市场的心头好,那么,当资本热潮退去、热钱不再涌动时,没有造血能力的打车 APP 是不是会死得更快呢?毕竟,团购公司还有预付的现金在账上,而打车 APP 们则只能生生地断掉现金流。

  当然,与团购不同的是,打车 APP 们也面临了更大的政策和垄断者啃噬风险。比如,北京市政府就开始自作政策限制打车 APP 们,据报道,北京市交通委将于 6 月其实施新规,建立统一调度平台,提供 24 小时电话约车、网络约车、手机约车等电召服务方式。再比如,打车 App 独一能产生价值的打车“加价服务”也正在遇到风险,该服务由于侵犯出租车公司利益并干扰了出租车市场正常运转,正面临着出租车公司和政府部分的重重堵截。

  值得回味的是,当初曾被捧到天上的 Groupon,就曾在它四脚落地的时辰被称作是一个“庞氏骗局”。那么,打车 APP 是不是又是一个新的、无法赚钱、老投资人忽悠新投资人入场套现的“庞氏骗局”呢?

  腾讯们,你们真的是想好了才投资打车 APP 的吗?似乎,微信只是需求做一个平台接入各 APP 就好了,干嘛要本人花钱去投个 APP 呢?当然,如果恰好投资部门有投资项目任务要完成,恰好 Pony 马说了关注出租车,恰好打车 APP 的概念被炒得火,恰好又有人说这个 APP 真是便宜啊,那投资似乎无可厚非了。谁让腾讯们有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