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4-26 浏览次数:23530 次
当美剧把医生、律师、警察、政客的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后,好莱坞终于把目光投向了硅谷里的创业者和码农们。
在HBO的最新喜剧片《硅谷》(Silicon Valley)中,一系列讽刺、恶搞和夸张手法把科技圈的怪现象一一抖落了出来。鉴于该剧所引起的圈内争议,HBO近日已经宣布续订第二季。
不同于一般的情景喜剧,《硅谷》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故事主线:创业者Richard和他的码农朋友们如何在创业之路上化解各种坎坷。他们能不能成功还不得而知,悲惨且幸运的是已经有一个大公司和一位投资人同时看中了Richard开发出的一套压缩算法。
这部八集的剧目前还只播了三集,剧中上演的创业者困境对于科技圈的人士来说实在太过于熟悉:高价卖掉公司还是拿下投资人的钱?大公司迅速开发出了同样的产品怎么办?如何给投资人一份满意的商业计划书?公司的名字竟然被其它公司注册?
千万不要认为这部剧要歌颂硅谷人士的创新和奋斗精神,也不要寄希望于从这部剧中取经。因为,在编剧和导演迈克·乔吉(Mike Judge)眼里,现实的硅谷里所发生的故事比他剧中所反映的还要荒诞离奇。这部散发出的浓浓讽刺味的喜剧或许更像一面“哈哈镜”:让硅谷人士看看自己的生活状态多么富有喜感。
正是因为这部剧过于夸张的情节设置,《华尔街日报》网站科技版在每集播出后都会有作者发表文章,指出剧中情节和现实情况的不一致处。比如第二集里,当投资人要求Richard给出一份商业计划书时,完全摸不着头脑的这位码农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在维基百科中查找商业计划书的要点。这位粗心的创业者甚至不知道拿投资的前提是已拥有对应的注册公司。针对这些情节,包括KPCB和一些风投都指出,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无厘头的创业者。
在《硅谷》的剧情中,创业者、码农的形象延续了外界对于他们的印象,比如不擅交际、穿着随意、看到美女手足无措、就连举办个Party都显得硬生生的,但不可小瞧的是这帮人可能随时就会升级成为百万富翁。至于对科技大公司老板和投资人的描写,这部剧则丝毫不隐藏自己的大胆嘲讽,因为他们往往表现出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切,但实际上又那么在乎自己公司的地位和对金钱的向往。
如此恶搞自然引来了一些科技圈人士的不满。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就评价这部剧的编剧和导演根本不了解硅谷,科技工程师本来就不像好莱坞的那群明星那么注重公众对于自己的评价。马斯克认为,他周围的软件工程师乐于助人、有想法且聪明,并不想剧中描写的那样怪异。
但也有科技圈人士表达出对这部剧的喜爱。网络媒体BuzzFeed创始人乔纳·佩雷蒂(Jonah Peretti)发表文章称,这部剧里的情节对于湾区的创业公司来说是那么熟悉:每个公司都坚持认为自己将改变世界、每个人都怀揣着各种创业点子(就像剧中的医生都在找投资)。《硅谷》把这里的故事表演的比现实中更加有趣和多彩。即使这些故事是夸张的,但它至少让创业者看到了创业不易,因为想成为下一个Dropbox绝对是极少发生的事情。
如果仅仅从剧情的设置和演员的演技来说,《硅谷》很难称得上精彩。因为它讲述的故事和笑点对于不了解科技圈的人而言其实还是太过于陌生。就像普通人不可能发现剧中的投资人Peter Gregory其实是在暗暗隐射现实中硅谷的知名投资人Peter Thiel,而剧中的大公司Hooli办公环境又那么像Google。至于演员身上穿着标有“I know HTML(How to Meet Ladies)”这样字样的T恤,非科技人士估计更难察觉其笑点。
从电影社区IMDB和豆瓣上的评价人数来看,实际观看《硅谷》这部剧的人数规模相比于《生活大爆炸》这样的大众剧,的确少得可怜。
可对于科技圈来说,这部剧的诞生依旧有它不可替代的意义:当越来越多人玩着手机里的游戏,刷新着社交网络的信息,寻找着想要买的衣食百货;为什么不向他们展现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群人在创造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