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面试题(3)--SSH
Struts
1.struts1和struts2的区别
- 在Action实现类方面的对比:Struts1要求Action类继承一个抽象基类;Struts1的一个具体问题是使用抽象类编程而不是接口。Struts2 Action类可以实现一个Action接口,也可以实现其他接口,使可选和定制的服务成为可能。Struts2提供一个ActionSupport基类去实现常用的接口。即使Action接口不是必须实现的,只有一个包含execute方法的POJO类都可以用作Struts2的Action。
- 线程模式方面的对比:Struts1 Action是单例模式并且必须是线程安全的,因为仅有Action的一个实例来处理所有的请求。单例策略限制了Struts1 Action能做的事,并且要在开发时特别小心。Action资源必须是线程安全的或同步的;Struts2 Action对象为每一个请求产生一个实例,因此没有线程安全问题。
- Servlet依赖方面的对比:Struts1 Action依赖于Servlet API,因为Struts1 Action的execute方法中有HttpServletRequest和HttpServletResponse方法。Struts2 Action不再依赖于Servlet API,从而允许Action脱离Web容器运行,从而降低了测试Action的难度。 当然,如果Action需要直接访问HttpServletRequest和HttpServletResponse参数,Struts2 Action仍然可以访问它们。但是,大部分时候,Action都无需直接访问HttpServetRequest和HttpServletResponse,从而给开发者更多灵活的选择。
- 可测性方面的对比:测试Struts1 Action的一个主要问题是execute方法依赖于Servlet API,这使得Action的测试要依赖于Web容器。为了脱离Web容器测试Struts1的Action,必须借助于第三方扩展:Struts TestCase,该扩展下包含了系列的Mock对象(模拟了HttpServetRequest和HttpServletResponse对象),从而可以脱离Web容器测试Struts1的Action类。Struts2 Action可以通过初始化、设置属性、调用方法来测试。
- 封装请求参数的对比:Struts1使用ActionForm对象封装用户的请求参数,所有的ActionForm必须继承一个基类:ActionForm。普通的JavaBean不能用作ActionForm,因此,开发者必须创建大量的ActionForm类封装用户请求参数。虽然Struts1提供了动态ActionForm来简化ActionForm的开发,但依然需要在配置文件中定义ActionForm;Struts2直接使用Action属性来封装用户请求属性,避免了开发者需要大量开发ActionForm类的烦琐,实际上,这些属性还可以是包含子属性的Rich对象类型。如果开发者依然怀念Struts1 ActionForm的模式,Struts2提供了ModelDriven模式,可以让开发者使用单独的Model对象来封装用户请求参数,但该Model对象无需继承任何Struts2基类,是一个POJO,从而降低了代码污染。
- 表达式语言方面的对比:Struts1整合了JSTL,因此可以使用JSTL表达式语言。这种表达式语言有基本对象图遍历,但在对集合和索引属性的支持上则功能不强;Struts2可以使用JSTL,但它整合了一种更强大和灵活的表达式语言:OGNL(Object Graph Notation Language),因此,Struts2下的表达式语言功能更加强大。
- 绑定值到视图的对比:Struts1使用标准JSP机制把对象绑定到视图页面;Struts2使用“ValueStack”技术,使标签库能够访问值,而不需要把对象和视图页面绑定在一起。
- 类型转换的对比:Struts1 ActionForm 属性通常都是String类型。Struts1使用Commons-Beanutils进行类型转换,每个类一个转换器,转换器是不可配置的;Struts2使用OGNL进行类型转换,支持基本数据类型和常用对象之间的转换。
- 数据校验的对比:Struts1支持在ActionForm重写validate方法中手动校验,或者通过整合Commons alidator框架来完成数据校验。Struts2支持通过重写validate方法进行校验,也支持整合XWork校验框架进行校验。
- Action执行控制的对比:Struts1支持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请求处理(即生命周期的概念),但是模块中的所有Action必须共享相同的生命周期。Struts2支持通过拦截器堆栈(Interceptor Stacks)为每一个Action创建不同的生命周期。开发者可以根据需要创建相应堆栈,从而和不同的Action一起使用。
2.Struts2的工作机制
- 客户端初始化一个指向Servlet容器(例如Tomcat)的请求;
- 这个请求经过一系列的过滤器(Filter)(这些过滤器中有一个叫做ActionContextCleanUp的可选过滤器,这个过滤器对于Struts2和其他框架的集成很有帮助,例如:SiteMesh Plugin);
- 接着FilterDispatcher被调用,FilterDispatcher询问ActionMapper来决定这个请求是否需要调用某个Action;
- 如果ActionMapper决定需要调用某个Action,FilterDispatcher把请求的处理交给ActionProxy;
- ActionProxy通过Configuration Manager询问框架的配置文件,找到需要调用的Action类;
- ActionProxy创建一个ActionInvocation的实例;
- ActionInvocation实例使用命名模式来调用,在调用Action的过程前后,涉及到相关拦截器(Intercepter)的调用;
- 一旦Action执行完毕,ActionInvocation负责根据struts.xml中的配置找到对应的返回结果。返回结果通常是(但不总是,也可
能是另外的一个Action链)一个需要被表示的JSP或者FreeMarker的模版。在表示的过程中可以使用Struts2
框架中继承的标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涉及到ActionMapper。
?
Hibernate
1.为什么使用hibernate
- 对JDBC操作提供封装,方便操作简化数据库访问的代码
- 简化DAO层的代码量ORM从关系型DB到面向对象(java)的转变
- 在java代码中充斥着大量的sql语句不便于维护,但是ORM映射可以减少此类代码,便于维护
- 数据库可移植性好
- 缓存机制,提供了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
2.Hibernate与ibatis区别
ibatis优点:
- iBatis的特性更容易进行SQL的优化
- iBatis的特性是可以进行细粒度的优化。比如说我有一个表,这个表有几个或者几十个字段,我需要更新其中的一个字段,如果我需要更新一条记录(一个对象),如果使用Hibernate,需要现把对象 select 出来,然后再做 update。这对数据库来说就是两条SQL。而iBatis只需要一条 update 的SQL就可以了。减少一次与数据库的交互,对于性能的提升是非常重要。我需要列出一个表的部分内容,用iBatis的时候,这里面的好处是可以少从数据库读很多数据,节省流量。一般情况下Hibernate会把所有的字段都选出来。比如说有一个上面表有8个字段,其中有一两个比较大的字段。
- 可维护性方面,我觉得iBatis更好一些。因为iBatis的 SQL都保存到单独的文件中。而Hibernate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会在 java 代码中保存sql/hql。
- 在不考虑 cache 的情况下,iBatis 应该会比Hibernate快一些或者很多。
ibatis缺点:
- 不同数据库类型的支持不好,如果你要开发的系统是要在对中数据间移植,那可能用Hibernate比较好。
- 缺省的 cache 支持不好,但是Hibernate的 cache 支持其实也不是很好,而且很复杂。尤其是对于大并发量的应用。所以我更倾向于自己管理 cache。
3.hibernate n+1问题
Hibernate中常会用到set,bag等集合表示1对多的关系, 在获取实体的时候就能根据关系将关联的对象或者对象集取出, 还可以设定cacade进行关联更新和删除。这不得部说hibernate的orm做得很好,很贴近oo的使用习惯了。 但是对数据库访问还是必须考虑性能问题的, 在设定了1对多这种关系之后, 查询就会出现传说中的n+1问题。
- 1对多,在1方,查找得到了n个对象, 那么又需要将n个对象关联的集合取出,于是本来的一条sql查询变成了n+1条
- 多对1,在多方,查询得到了m个对象,那么也会将m个对象对应的1方的对象取出, 也变成了m+1
怎么解决n+1问题?
- lazy=true, hibernate3开始已经默认是lazy=true了;lazy=true时不会立刻查询关联对象,只有当需要关联对象(访问其属性,非id字段)时才会发生查询动作。
- 二级缓存, 在对象更新,删除,添加相对于查询要少得多时, 二级缓存的应用将不怕n+1问题,因为即使第一次查询很慢,之后直接缓存命中也是很快的。
不同解决方法,不同的思路,第二条却刚好又利用了n+1。
?
4.session.load和session.get的区别
- 两者都是用缓存,load查询数据如果没有会出现Exception ,get会出现null。load 查询 先查一级缓存,如果没有数据则会生成ciglib,在实际使用的时候(也就是lazy=true)查询二级缓存,还没有数据查询数据库,在没有就会出现异常,主意这里是Exception;get 先查询一级缓存,在查询二级缓存最后查询数据库如果没有数据则出现null。
- load支持lazy , get不支持lazy
5.list和iterate的区别
- list每次都会发出查询语句,list向缓存中放入数据,但不利用缓存中的数据
- iterate在默认情况下利用缓存中的数据,只有在缓存中根据id无法找到相应记录时才会到数据库中查找
6.Hibernate的缓存范围
- 事务范围: 一级缓存就属于事务范围
- 应用范围: 二级缓存就属于应用范围
- 集群范围
7.二级缓存中的数据
下面这几种情况就不适合加载到二级缓存中:
- 经常被修改的数据
- 绝对不允许出现并发访问的数据
- 与其他应用共享的数据
下面这己种情况合适加载到二级缓存中:
- 数据更新频率低
- 允许偶尔出现并发问题的非重要数据
- 不会被并发访问的数据
- 常量数据
- 不会被第三方修改的数据
?
Spring
1.Spring BeanFactory中Bean的生命周期
- Bean的建立
- 属性注入
- BeanNameAware的setBeanName()
- BeanFactoryAware的setBeanFactory()
- BeanPostProcessors的processBeforeInitialization()
- InitializingBean的afterPropertiesSet()
- Bean定义文件中定义init-method
- BeanPostProcessors的processaAfterInitialization()
- DisposableBean的destroy()
- Bean定义文件中定义destroy-method
2.Spring ApplicationContext中Bean的生命周期
- Bean的建立
- 属性注入
- BeanNameAware的setBeanName()
- BeanFactoryAware的setBeanFactory()
-
ApplicationContextAware的setApplicationContext()
- BeanPostProcessors的processBeforeInitialization()
- InitializingBean的afterPropertiesSet()
- Bean定义文件中定义init-method
- BeanPostProcessors的processaAfterInitialization()
- DisposableBean的destroy()
- Bean定义文件中定义destroy-method
3.Spring中ref local与ref bean区别
- ref bean:是寻找全局中的 bean;
- ref local:是寻找本 xml 文件中的 bean
4.Spring事务传播特性
类型 |
说明 |
PROPAGATION_REQUIRED |
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就新建一个事务,如果已经存在一个事务中,加入到这个事务中。这是最常见的选择。 |
PROPAGATION_SUPPORTS |
支持当前事务,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就以非事务方式执行。 |
PROPAGATION_MANDATORY |
使用当前的事务,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就抛出异常。 |
PROPAGATION_REQUIRES_NEW |
新建事务,如果当前存在事务,把当前事务挂起。 |
PROPAGATION_NOT_SUPPORTED |
以非事务方式执行操作,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就把当前事务挂起。 |
PROPAGATION_NEVER |
以非事务方式执行,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抛出异常。 |
PROPAGATION_NESTED |
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在嵌套事务内执行。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执行与PROPAGATION_REQUIRED类似的操作。 |
?
5.Spring两种事务管理方式
- 声明式
- 编程式
6.spring 的优点
- 降低了组件之间的耦合性 ,实现了软件各层之间的解耦
- 可以使用容易提供的众多服务,如事务管理,消息服务等
- 容器提供单例模式支持
- 容器提供了AOP技术,利用它很容易实现如权限拦截,运行期监控等功能
- 容器提供了众多的辅助类,能加快应用的开发
- spring对于主流的应用框架提供了集成支持,如hibernate,JPA,Struts等
- spring属于低侵入式设计,代码的污染极低
- 独立于各种应用服务器
- spring的DI机制降低了业务对象替换的复杂性
- Spring的高度开放性,并不强制应用完全依赖于Spring,开发者可以自由选择spring的部分或全部
7.什么是DI机制
依赖注入(Dependecy Injection)和控制反转(Inversion of Control)是同一个概念,具体的讲:当某个角色需要另外一个角色协助的时候,在传统的程序设计过程中,通常由调用者来创建被调用者的实例。但在spring中创建被调用者的工作不再由调用者来完成,因此称为控制反转。创建被调用者的工作由spring来完成,然后注入调用者因此也称为依赖注入。
spring以动态灵活的方式来管理对象 , 注入的两种方式,设置注入和构造注入。
设置注入的优点:直观,自然
构造注入的优点:可以在构造器中决定依赖关系的顺序。
?
8.什么是AOP
面向切面编程(AOP)完善spring的依赖注入(DI),面向切面编程在spring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 面向切面编程提供声明式事务管理
- spring支持用户自定义的切面
面向切面编程(aop)是对面向对象编程(oop)的补充,面向对象编程将程序分解成各个层次的对象,面向切面编程将程序运行过程分解成各个切面。AOP从程序运行角度考虑程序的结构,提取业务处理过程的切面,oop是静态的抽象,aop是动态的抽象,是对应用执行过程中的步骤进行抽象,从而获得步骤之间的逻辑划分。
aop框架具有的两个特征:
- 各个步骤之间的良好隔离性
- 源代码无关性
9.Spring之BeanFactory与ApplicationConText区别
ApplicationContext和BeanFacotry相比,提供了更多的扩展功能,但其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是延迟加载,如果Bean的某一个属性没有注入,BeanFacotry加载后,直至第一次使用调用getBean方法才会抛出异常;而ApplicationContext则在初始化自身是检验,这样有利于检查所依赖属性是否注入;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选择使用ApplicationCo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