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5-16  浏览次数:20829 次

实验“最牛B的Linux Shell命令 系列连载(一)”

实验“最牛B的Linux Shell命令 系列连载(一)”
2010年12月03日
  本文编译自commandlinefu.com的系列文章Top Ten One-Liners from CommandLineFu Explained。作为一个由用户推荐最有用shell命令的网站,其记录了数以万计的各色shell命令,其中不乏相当实用和有趣的,本文就要细数当中获投票最高的一些命令,从其中取材并加以细释,希望读者能从中受益。
  编辑:@BOYPT  
  
  本系列文章: Shell作为Unix系操作系统当中最有魅力且不可或缺的组件,经过数十载的洗礼不仅没有被淘汰,而且愈加变得成熟稳健,究其原因,大概因为它是个非常稳固的粘合剂,能够把大量功能强大的组件任意配搭,总能很好很快地完成用户的任务。
  本文的一些命令很可能看起来是"雕虫小技",我们只好仰慕一下Shell大牛了,但是有些细节我会稍加发掘加以说明,遇到有趣的地方希望能博您一笑了。 大家应该都知sudo,不解释。但通常出现的情况是,敲完命令执行后报错才发现忘了sudo。这时候,新手用户就会:按上箭头,按左箭头,盯着光标回到开始处,输入sudo,回车;高手用户就蛋定多了,按Ctrl-p,按Ctrl-a,输入sudo,回车。 这里介绍这个是天外飞仙级别的,对,就直接sudo !!。 当然这几种解决方式效果是完全一样的,只是款不一样,嗯,不解释。 两个感叹号其实是bash的一个特性,称为事件引用符(event designators)。!!其实相当于!-1,引用前一条命令,当然也可以!-2,!-50。默认情况下bash会在~/.bash_history文件内记录用户执行的最近500条命令,history命令可以显示这些命令。 关于事件引用符的更多用法可以深入阅读The Definitive Guide to Bash Command Line History。 这命令启动了Python的SimpleHTTPServer模块,考虑到Python在绝大多数的Linux发行版当中都默认安装,所以这个命令很可能是最简单的跨平台传文件的方法。 命令执行后将在本机8000端口开放HTTP服务,在其他能访问本机的机器的浏览器打开ttp://ip:8000即打开一个目录列表,点击即可下载。 这题目读起来纠结,其实是很常见的,常常忘记了sudo就直接用vim编辑/etc内的文件,(不过也不一定,vim发现保存的文件无法保存时候会提示)等编辑好了,保存时候才发现没权限。曲线方法是先保存个临时文件,退出后再sudo cp回去。不过实际上在vim里面可以直接完成这个过程的,命令就是如此。 查阅vim的文档(输入:help :w),会提到命令:w!{cmd},让vim执行一个外部命令{cmd},然后把当前缓冲区的内容从stdin传入。 tee是一个把stdin保存到文件的小工具。
  而%,是vim当中一个只读寄存器的名字,总保存着当前编辑文件的文件路径。
  所以执行这个命令,就相当于从vim外部修改了当前编辑的文件,好完工。 应该不少人都知道这个,横杆-代表上一个目录的路径。 实际上cd -就是cd $OLDPWD的简写,bash的固定变量$OLDPWD总保存着之前一个目录的路径。 相对地,$PWD总保存着当前目录的路径。这些变量在编写shell脚本时候相当有用。 又是另外一个事件引用符(event designator),可以把上一条命令当中的foo替换成bar。
  在需要重复运行调试一道长长的命令,需要测试某个参数时候,用这个命令会比较实用;但多数人会首先选择按上箭头提出上道命令,再移动光标去修改某参数,这样更直观,但效率上就不够使用引用符高,而且在脚本中用这个方法可以简化很多。
  这道命令的原始样式应该是这样的: 本文一开始介绍过!!,后面的一段大家应该很熟悉,vim、sed的替换操作都是这样的语法。 关于事件引用符的更多用法可以深入阅读The Definitive Guide to Bash Command Line History 这道命令把filename文件拷贝成filename.bak,大家应该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安装教程里面见过这样的用法。其原理就在于bash对大括号的展开操作,filename{,.bak}这一段会被展开成filename filename.bak再传给cp,于是就有了备份的命令了。 大括号在bash里面是一个排列的意义,可以试试这个: 将输出三个集合的全排列: 关于shell当中的集合操作,可深入阅读"Set Operations in the Unix Shell" 这个命令把当前用户的公钥串写入到远程主机的~/.ssh/authorized_keys内,这样下次使用ssh登录的时候,远程主机就直接根据这串密钥完成身份校验,不再询问密码了。前提是你当前用户有生成了公钥,默认是没有的,先执行ssh-keygen试试吧! 这个命令如果用手工完成,是这样的: 如果你想删掉远程主机上的密钥,直接打开authorized_keys,搜索你的用户名,删除那行,即可。 我们在一些视频网站上看到别人的3D桌面怎么怎么酷的视频,通常就是这么来的,ffmpeg可以直接解码X11的图形,并转换到相应输出格式。
  ffmpeg的通常用法是,根据一堆参数,输出一个文件,输出文件通常放最后,下面解析下几个参数: -f x11grab 指定输入类型。因为x11的缓冲区不是普通的视频文件可以侦测格式,必须指定后ffmpeg才知道如何获得输入。 -s wxga 设置抓取区域的大小。wxga是1366*768的标准说法,也可以换成-s 800×600的写法。 -r 25 设置帧率,即每秒抓取的画面数。 -i :0.0 设置输入源,本地X默认在0.0 -sameq 保持跟输入流一样的图像质量,以用来后期处理。 至于其他ffmpeg的用法,可以参考下面两篇文章: 说Shell是一种编程语言,可能有些尴尬,虽然很多人每天都在用Shell,但从来没见它荣登TIOBE编程语言排行榜之类的,可以说毫无名分,因为很多用户没意识到它是一种语言,只当做这是一个能够很好完成任务的工具,基本得理所当然,就好像GUI程序的菜单、按钮一样。
  掌握Shell,通常能够让任务在数秒钟内完成,这就让Shell跟C、Perl、Python这些语言区别开来,没人否认后者更能胜任更多的任务,但是他们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去做,Shell依赖大量的系统组件黏合调用,而后者依赖各种库,各所擅长不同的应用领域,比喻就是,Shell是混凝土,可以很方便地粘合一些建筑组件而成为稳固的高楼大厦;但同样是粘合剂,粘玻璃窗、粘书报、粘皮鞋,混凝土是绝对不合适的,Shell并不擅长一些细致操作,比如它连浮点运算都不支持,更别提什么图形运算什么的。但这并不妨碍Shell来帮我们完成很多粗重任务。
  Shell的工作方式,大多数入门用户会觉得枯燥难学,而所谓的经典教材也离不开《Advanced Bash-Scripting》、《Bash Guide for Beginners》,但类似本文这样的一些"雕虫小技"因为难登大雅之堂绝不会收录进去。这情况如果象国外一些unix用户比较多的地方会有很好改善,即使是新手,偶尔看看别人的操作都能"偷师"一手,我编译本系列文章其实也就希望稍微改善一下这个状况。
  root@zhangbin-desktop-ubuntu:/home/zhangbin# python -m SimpleHTTPServer
  Serving HTTP on 0.0.0.0 port 8000 ...
  202.193.89.245 - - [03/Dec/2010 10:12:12] "GET / HTTP/1.1" 200 -
  在师姐电脑上使用http://202.193.89.211:8000来访问我的机子,可以看到我当前目录下的所有文件,情况如下:
  ----------------------------------------
  Exception happened during processing of request from ('202.193.89.245', 1086)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usr/lib/python2.6/SocketServer.py", line 281, in _handle_request_noblock
  self.process_request(request, client_address)
  File "/usr/lib/python2.6/SocketServer.py", line 307, in process_request
  self.finish_request(request, client_address)
  File "/usr/lib/python2.6/SocketServe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