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2-28  浏览次数:20597 次

京津冀凝聚力尚欠火候
环渤海经济圈IT应打纽带牌
《信息系统工程》记者尹峻岭
  京津冀地区目前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链,环渤海经济圈还没有真正形成。而环渤海区域内具有的4个吞吐量达上亿吨的港口,加之物流的商机,使得港口之间加快合作成为必然。于是,推动港口、交通合作可能会成为环渤海城市间合作的突破口。
京津各打区域中心算盘
  近两年,天津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GDP增长明显,增幅甚至超过北京市。从工业来看,天津市的信息产业、重化工业等支柱产业发展较好。房地产的稳步发展,加之以海河为中心的城市改造加快速度,都为天津市快速发展的经济供献了力量。与之相比,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市区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62.03%。
  在信息化方面,天津市信息中心主任樊月龙介绍说,天津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初步完成,包括安全认证、网上支付和信息服务三大核心系统。天津市500多项目审批工作,有270多项可在政务网网上大厅实现预审批。政府各部门之间已实现互联互通,如税务局与工商局合作有效阻止了偷税漏税现象。
  同时,在已经开展的电子商务试点工作中,天津市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企业取得成效,而通过网站建设,推动企业普遍上网,加快了企业信息化的步伐。现在,天津市企业信息化,基本实现了可通过网络查询信息,在网络上推销产品,以及通过计算机进行内部管理。而北京市公用的信息基础设施——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基本建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政务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央在京及市属部门的各类数据库相继建成。而信息产业在北京市经济结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北京市和天津市来说,信息化的挑战不是基础设施落后,而是怎样应用的问题。樊月龙说,应用的关键在于政府管理,这主要是政府机构设置和许多部门不愿“透明”造成的。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对两市而言更是难以做到。现在,天津信息化的关键是要打破信息封锁,强调信息公开、透明,建立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机制,共同开展市场调查,联手建立“信息协作网”,搭建现代市场信息平台和综合信息平台,让企业在畅通无阻的信息高速网络中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天津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和资源配置的枢纽港,在经济结构上,天津与北京产业雷同。但强项和弱项有所不同,北京工业不如天津,天津三产明显不如北京。天津的三产相对滞后,基本上以工业支撑,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工资物价低。天津港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港,同时也是北京的出海口,北京80%的货物从天津港发出。因此,若要将京津联合起来,对两市都有利。但区域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环渤海经济区域内,天津、北京都想做经济中心,如天津市曾做了环渤海市长联谊会,北京也要做个“京津冀圈”,而山东、河北也是各自发展。因此,环渤海经济圈还没有真正形成。
  由于环渤海经济带内各省市,尤其是京津地区较少有合作的意识,使得区域内资源不能有效配置,无法形成能有效衔接的产业链。因此,京津冀鲁之间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并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规范各地方政府的行为,减少城市间差异,实现政策的共享和互补,争取成为下一个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
重化工业下的信息化也有阴影
  对河北省而言,重化工业是整体工业的主力。从经济总量增长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比重较大的唐山、石家庄和邯郸市,其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远远高出其他各市,三市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利润之和分别占到全省总额的54.15%和50.07%。相应地,他们当地的信息化建设也较其他地市发展快,其中,邯郸市就是全国信息化成功的范例。
  河北省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河北省信息化建设情况。从具体运作看,河北省的信息化建设尚未能够和本省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未形成针对本省经济特点的特色信息化。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北的信息化则应属于起步阶段。
  河北省信息化是以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的展开工作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采用信息技术,对机械、纺织、化工、医药、建材、冶金、轻工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高其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及工艺技术水平,提升产业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同时,加快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企业生产经营逐步实现操作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提高管理和经营效率,努力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减少单位消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
  据介绍,目前,河北省信息化建设面临问题是政出多头,权责不清。在河北省,主管信息化建设的部门有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信息办、省信息产业厅、省发改委、省通信管理局等,由于各部门职能上存在的相近性与交叉性,工作中常出现职能竞争,造成信息化管理的综合效率低。信息化重复建设重重,由此造成宽带设备利用率低,维护量增大。河北省有30多个部门建有纵向网,有的部门内设处室也建立了纵向网。甚至仍有许多部门正在或计划建设纵向网。有的还申请了编制,组建了机构。由于网络分散建设,使得网上资源相互隔离,由此形成信息壁垒严重,资源无法共享,综合性、高层次应用难以开展。
邯郸,资金不能阻止信息化的前行

  邯郸地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省交界,有850多万人口,2003年GDP超过760亿,是河北省主要的工业城市。邯郸市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城市,以钢铁、煤炭、建材、纺织、陶瓷行业为主。邯郸党政军对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最终,邯郸的信息化发展建设走在了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是全国欠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成功范例。
  邯郸市信息中心副主任李联敏对信息化建设颇有心得,他说,邯郸市用于信息化建设的配套资金并不充裕,在有限的资金下如何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全面推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政府必须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筹考虑。在发展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在建设之初要起到表率作用。
  “邯郸市财政为信息化划拨的每一分钱都被用在了促进信息化建设的上面。”李联敏很郑重的说。“为信息化的拨款只能用于信息化建设!”他不断地强调道。李联敏坚信,只要全市的信息化建设好了,职工福利、办公条件都会好的。也许正因为如此,在邯郸市信息办和信息中心是一套班子,这在河北省很少见。然而李联敏却另有解释,他说,“做信息化建设更重要的是是否有全局观念、是否有超前的计划、规划,能否把事情做好,哪怕一点一滴的进步,都会成为被支持的机会。而且只有具有全局观念,才能使自己避免只考虑个人或本部门利益的行为,避免其他部门对自己的依赖性减少,最终造成使自己的核心地位边缘化的局面。”
  1996年,邯郸开始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网络平台。政务工作网的网控中心设在市信息中心,同时在市委、广电局、审计局、网通公司等处建设了4个光纤网络分中心。网络覆盖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机关及邯郸军分区,19个县(市)区和130多个党政部门,是实施电子政务的统一网络平台。网络实现了政府各部门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网络化服务的统一、安全、高效的应用服务平台。2001年1月,利用政务工作网内网平台开通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视频会议系统与网通的视频会议系统的互联,具备了召开省、市、县三级会议的功能。使用该系统已召开各种重要的大型会议近300场,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避免重复投资,便于互联互通,邯郸市实施办公自动化应用。为了节省资金,邯郸市统一组织开发了通用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这不仅能满足所有党政机关基本办公业务需要,各单位的专业应用也可在此平台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目前邯郸市发改委、市信息中心、军分区等已开始使用,无纸化办公,资源共享和提高效率的需要也基本得到满足。
  为了开发信息资源,推动网上办公和网上服务。邯郸市将市各部门工作职责、办事程序上网公开,将需要申报、审批的一百多张表格上网,市民可随时通过网上下载、填报和审批各种表格,方便市民办事,为市民提供网上服务。李联敏说:“为了整合信息资源,我们还将组织建设企业法人单位数据库。”
  为了节省资金,邯郸市在发展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时,组织信息技术项目的联合攻关,并提出了“一个攻关、二个体系、四个一批”活动,即促进邯郸市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制造业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建设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咨询服务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体系;引进推广一批先进的信息技术及设备,搞好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培育壮大一批信息技术企业,培训一批信息技术人才。
  众所周知,冶金、纺织、机械、建材行业占邯郸市工业的比重为61.2%,重点围绕四大产业,邯郸市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信息化有不同的需求,搞好企业示范,推广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对提高制造业信息化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全面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为加快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用信息平台,保证数字邯郸建设,邯郸市鼓励发展以应用为目的的建设,加快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为基础的“数字城市”工程,构筑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为建设邯郸市数据库,提供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平台,使信息基础设施成为信息化的可靠保证,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以应用和服务为重点的制造业信息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