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3-08 浏览次数:20919 次
开篇先说好,这个题目其实并不适合我这个阅历的人来讲,但是作为任务过7-8年的设计来说,这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今天只是和大家汇报下我本人的想法,仅此而已,言论如有不当,纯属参考。
——弥难(lcjeremy)
曾几何时做设计的苦衷
本人做视觉设计也小又年头了也没混出什么成就,先后做过广告公司、传媒公司,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公司,小到几人的唱片公司任务室,大到千人万人集团公司。我对于设计的认识也是随着成长而逐渐变化着。得上次和UED的自家兄弟们吃饭时,和酒过三巡的兄弟们分享了一位前辈说过的一句话:“设计师是个很真诚的职业,如果你对设计不够真诚,那你一定做不了。”说起来简单,可这份真诚可以让你走多远?在广告公司期间,每天面对市场部的“模糊需求”和客户的“无礼要求”,也被骗过稿子,也被折磨改稿无数次。通宵、方便面,一个LOGO曾改过50多遍,勤勤恳恳的做着“设计”。我想,许多做设计的人都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吧?曾几何时大学刚刚毕业,走上社会上后对设计的那份真诚能否还在?当初选择做设计的缘由也很简单——喜欢。甚至由于本人做上了本人喜欢的事情而曾感到庆幸。但在这些“折磨”面前,你有没有慢慢的发现你的职业宿命有可能仅仅是一名匠人?可能本人也冥冥之中感觉到本人的职业寿命不过30多岁而已,也冥冥之中感觉到了设计这个行业和大学时本人憧憬的样子截然不同,而且差异太大了。不知道你曾经想过没有,我反正想过。
于是身边一些做设计的人开始了一个举动——转行。由于他们发如今社会上做设计太不靠谱了。人人一张嘴,人人都是指点江山的神。由于他们发现除了做设计以外还有一些事情是做设计的人不得不面对的。比如:客户需求方的“无理要求”,面对强硬老板对设计的干扰,对设计时间考虑的不理性,公司和产品项目发展对设计的不注重,对设计作品评判无依据,以及设计师本人无法找到自我提升的途径而感到前途渺茫。我们先不谈这些是不是由于客户无法用设计言语去表达他们想要的,说不清楚。也不谈是不是设计师心态的问题。试想要理解这“喜欢”二字却也谈何容易?是想坚持喜欢这份理由多么磨艰难?
为何设计?
作为在互联网产品中设计师,可能偶尔思考的问题是为何设计?从在学校里为本人做设计,到社会上为老板做设计,为客户做设计,到今天我们服务于各种需求,为需求而做设计。看似都是一个为他人而服务的过程。在这过程里面对了种种的得到自我价值的不良感受。可一方面这些感受却恰恰是由于你把产品当成是他人的产品,把本人当成了产品生产流水线中的一环仅此而已。倘若你把本人当成是整个产品从诞生到运营的主人,再反过头做设计这一项任务的时候,你会有不一样的高度和认识。另一方面得清楚的是,之所以设计师存在就是由于设计师有他需求处理的问题,而这问题可能恰恰就是产品使用或销售中遇到的问题:界面需求更好用,需求更美观,这是对产品可用与否的一项加分。在产品中,设计永远是围绕功用来做的。核心功用用核心的视觉去表现,脱离功用设计也就得到了存在的意义,这也是每一条线,每一个元素存在在产品界面上的意义。我们都知道设计的质量是无法量化的,也永远没有最好的设计,但是有最适合的设计。就好像任何人如果站在本人的角度去谈用户体验的好坏是很愚笨的,那只是客观感受。所以我从来不说一句话:“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说…”。
凭什么置信你? “匠”和“师”的现状。
“我不这么觉得,我觉得这显得很小气”当有客户这么和你说的时候他其实是在质疑你的设计作品,甚至是在质疑你到底明白没明白这是不是他想要的。如今我们在接一个项目的时候往往紧缩给设计师的时间都是很短的,这是多数互联网乃至设计公司的悲哀,在这么一个不长的时间里如何能够全面了解需求想要的,况且需求方也无法用设计言语去描述它,只是说要“大气,精致”这类摸不着头脑的需求来描述他。这对于一名设计师来说几乎是无法做好的。实际上需求方需求设计来处理的首先是功用上的需求,无论是他的着眼点在什么上面。当然,他还需求他的产品能够看上去显得够一定档次,这样才会有人来用它。可达到上一定档次这个目的,并不一定是通过他们所说的“大字,加粗,金色”等等这样的设计方法来实现的。他们大多宁可置信本人的审美也不情愿置信一个做设计的。可你又凭什么让他去置信你有这个能力来处理这个问题呢?所以你要把本人的着眼点不只仅停留在设计上,你要成为这产品的主人普通,为他去思考问题,为产品担忧。担忧他如何推广,如何变得更好用,如何让人们都接受他,双方都明确这些问题后,再反过头来看看什么样的视觉设计,能够在不影响功用核心的前提下,为产品加分减色呢。我见过很多设计师和需求沟通时,首先最爱问的问题是“这什么时候要?”这几乎不就是在做活吗?这一定让对方觉得你仅仅只是一个匠人,一个靠手艺吃饭的人。就好比是去修缮自行车一样,说吧:“哪坏了?多长时间修好?”这样如何博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做出的成果也就只要被人挑你毛病的份儿了。说到匠人,我打一个比方。大家一定都去过美容店或者理发店去理发。理发师的这个职业,从叫法上大到有叫做笼统设计师,发型设计师,小到有叫剃头的。剪一次头发的价格多有上千快,少到有几块钱,这是怎样回事?我不是想说设计师的职业规划就应该是往更高端的企业中走,虽然这也是一个方面。但你想过为什么有人会到昂贵的美容场所理发吗?当然一是客户消费得起,二是他们对那里的发型设计师充满信任。为什么信任?由于他们曾经有过无数的成功案例,得到过许多殊荣,也许还有幸给某某某明星设计过发型。一个陌生的人坐在美容师的面前,设计师细心观察客人的脸型,客人的穿着打扮和谈吐气质,很快就可以对他气质有所了解,简单的问下客人平时的喜好,喜欢看什么电影,听什么音乐,平时有什么兴味爱好等等,便可以知道客人对审美的理解程度。通过沟通为客人提出了几种发型的专业建议供客人选择,并把发型改变后的短暂不顺应和为什么新发型会更适合他(她),这个发型可以帮到客人什么,提升哪方面的气质都谈出来,即便客人由于本身缘由无法接受,也会觉得你是在为客人着想并且是有一定专业度的。而有的理发师上来就会问:“想剪什么发型?”然后你就开始说譬如前面长一点,后面短一点,耳朵那里不要太短,也不要太长,要蓬松一点这样模棱两可没有标准的话。然后你心里一定以为,这家伙就是一个剃头的。设计是无法量化的,设计一旦被量化,设计师就真的成了匠人。也就自然配不上这个“师”字儿了,顶多是“匠”。
在我看来,在中国能配上“师”的设计人员并不是多,虽然我们都被称作是设计师吧。“匠”是客人清楚本人要什么,给出明确的设计目标和具体的设计款式需求来,然后和匠人谈好时间,谈好价格,然后匠人开工。如果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工,就是有一定职业度的匠人了。而“师”是客人抛出一个有待处理的问题,并且你有能力让客户信任你,你也有给客人可选择的方案,并且站在一定高度,甚至是客人未想到的高度上为他去打造产品。而你打造产品的能力有几个方面:一是经验和方法,二是眼界,三是技术。技术仅仅是基本功,眼界和经验就需求长久的积累了。其实这里最不容易做到的是让客户信任你,想让客人置信你需求满足三个重要的条件:一是你证明你是有技能的,二是你要有直接或间接的成功案例,三是你最好是在一个权威机构或公司里。如果这些条件你都具备或者说叠加的越多,你被信任的程度也就越高了。配得上“师”的人不多,这和说中国设计人员的全体水品高不高没有绝对关系,其实这也与整个行业对设计的注重程度有关。由于国内的客户还不太情愿花大价钱在设计上,他们对品牌的认识还没有到国外公司对设计的注重程度上。好比一个我们还没有特别富有的时候,可能更情愿较少的钱在小地方处理一下本人的发型普通,难看点,短暂的难看点都没关系,能见人就行。或者说对本人发型的要求还没有超过对身上其他物件的要求。当然,如果正巧你还遇到了一个不太容易让人置信的设计师,就更不情愿花这个钱了。但是当有一天中国的山寨无法再活下去,当国外的制造订单不再那么源源不断,国内的自在品牌开始更多销往国外。自然那时就会需求越来越多能够被称作是“师”的人,同时又深得他人信任,有技术,有经验,有眼界的站在更高的位置去看待产品的品牌,可以提高产品的可用性,做出适合他品牌性情的视觉设计,创造出超过产品本身的品牌的价值。我们得置信在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进程中,虽有不如意的地方,但也恰恰隐藏着巨大的机会。都说一个成熟的企业需求有三种力,一个是生产力,中国绝对属于一个生产力型国家,尤其是手工业生产力。第二是销售力,销售力最关键的是渠道,所有的大品牌最看重的就是销售这一块,同时它有笼统来助力销售力,产品本身同时也需求独有的视觉笼统的支撑。中国的企业恰恰相反,有生产力,有一点销售力,完全没有独有视觉笼统。这个时候笼统力开始慢慢遭到注重了,具备对品牌视觉判断的设计师可以在公司中有一定的能量,由于最终大家会感觉到无论是你做产品还是做运营、销售,其实都是在做品牌。而有经验的设计师,对于企业来说就会是非常大的需求。
做有使命感的设计师
中国品牌时代正预备开始,或者曾经上路了。我们从事的互联网行业,无论做视觉、做交互设计的同学,大家都赶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机,也赶上了一个乌烟瘴气都在纷纷讨论如何提升用户体验的时代。要我说是坏事也是好事。至少说明如今大家开始越来越关怀体验了。做视觉设计的也开始逐渐关注交互设计和用户研讨,甚至技术层面对体验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