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8-06 浏览次数:20785 次
一年零六个月前,我写了篇使用标签是迟早的事来反驳“就博客而言,标签没有太大意义”的观点。最近又看到在分享里有篇文章提到tags在中文网站用不好的缘由之一是言语的粒度问题,由于“英文的粒度是单词,中文的粒度是字。”并且举了个“猫”的例子,英文tags多半是cat,而中文tags可能是猫、猫猫、猫咪、咪咪、小猫咪等等。
我认为这个结论还是不够精确,问题任何言语都存在,只是各有各的表现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中文可能表现的很麻烦,但英文也简单不到哪里去,比如英文的复数。《锦绣蓝图》中还有个关于英文正餐之前开胃菜说法的例子,可以叫starter, first course, appetizer, Hors d’oeuvres, Anamuse-gueule,另外西餐馆可能叫grazing,运动主题酒吧可能叫warmups。
可见,问题的关键是计算机不能像人一样自动思考。并且理想生活中,由于言语、文化、习惯、专业等等要素,很容易形成词汇混乱。在信息架构专业领域里,有个方法叫“创建受控词汇表”。顾名思义,就是统一“商定俗成的表意词”,用人工的关系组织来让计算机明白N种说法其实都一样。
文章提到第二个用户习惯的缘由,我认为确实客观存在。但这个不是“中文”的问题,用户也可以再教育,比如很多做的好的英文产品上,也能看到中文用户提供并维护很好的tags体系。当然,说到网民容易把话题扯很大,反正理想是目前绝大多数中文网民上网的首要任务还不是“任务导向”。
综上所述,我认为问题的基本不在tag本身,而是设计层面做的不够。在实际的处理方案中,我认为tags不一定需求用户来提供,由于确实价值无限。但如果是团队内部用tags来组织信息,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不过中英文的处理上,应该需求留意中文本地化问题。
还是关于“言语粒度”的例子,英文tags的input录入控件里,商定成俗的习惯基本都用英文逗号“,”做分隔符,而很多中文网站也延续了这个规范。我认为并不合适,由于英文的粒度是单词,有可能用多个单词加空格来做描述;而中文的粒度是文字,所有词描述都由N个字组成。另外,中英文切换也不方便,所以中文tags的input录入控件用“空格”做分隔符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