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5-03 浏览次数:22762 次
Blog是网络日记,但网络日记不等于日记。尤其是在订阅的人多起来以后,一两句话的流水账日记仿佛不太对得起观众。可是,文章穿得前后左右都很齐整的时候,也很不透气的,也很累人的。所以Twitter流行,这是原因之一。随意性,及时地随意,这个很重要。
对被压在信息大海下3000米的网民来说,及时、哪怕是短促地上来冒个泡,也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同真在水里冒泡不同的是,不用两手划水,只要两手打字就可以啦。噼里啪啦的,一个一个的泡,一个月、甚至一天冒很多。不需要掷地有声的那种,只要冒出来,释放一下,惬意一下就行。
别问为什么要冒泡,如果你下过水就不会问了。上过网吗?费话,所以也不用问了。因为即便在Web 2.0已经汹涌了两年多的今天,对于被称作“长尾” 的长尾们来说,“参与”还是一种非长尾的选手型表现。简单到“冒泡”级别,或许才能把1%的参与,变成10%的——冒泡。
从Web 2.0的提出到现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不管是大同小异也好,众说纷纭也罢,其实叫的最响的还是在网站的一端,是创业或守业网站的攻防。从这个角度讲,大家似乎愿意把Web 2.0的核心认同为“用户参与”。但想想看,这个“参与”是有主有次的。如果说这个还不明显,那么说“用户贡献”是不是就更显然了呢。
其实网站做得再好,也只是有“贡”可献的用户贡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冒泡是他们唯一付出水面的时候,无论是因为潜得久了,还是因为备忘、还是因为分享、共勉还是自勉,反正是冒一下就好,越常冒越好。上网-潜水-冒泡,这是一个良好的网络生态。网络是快速的,信息是光速的,冒泡是迅速的,其实就是简单几句话,简单几个字,说了就好,冒了就走。
博客本就是自留地,当然也可以成为冒泡池。很希望Blog网站也提供一些嵌入的冒泡工具,说不定会成为即开即用的个人“呼吸管”。如果还能让Blogger们足不出自己的博客,就能对应时应景的话题在自家地里冒泡,那怕是只言片语、衣衫不整地那种,也保不齐会成为一种“用户为中心”的让用户开心的工具?
说用户“贡献”的时候,往往意指有价值的东西,有点太高档、有点太复杂,这个有时会让即便算是“老”用户的我都有惶有恐。如果“没有价值”的东西,也能被载入“贡献”之列,或者根本不谈贡献,而只是“用户说话”、“用户打字”,或者“用户冒泡”的时候,我会无惶无恐地——冒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