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6-14 浏览次数:23316 次
距离余额宝诞生已经一周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遍地开花,但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代表方式,余额宝、众筹、比特币、P2P网贷、征信和传统银行等的发展良莠不齐。有的不小心壮大,有的被监管灭掉,有的小心打着擦边球,有的等待政策的风口。本文作者就为我们详细描述了互联网金融的众生相。
一年前的6月13日余额宝诞生,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开始全方位狂飙。在余额宝之后,很多内容也披上了“互联网金融”的外衣,但是,P2P、众筹、比特币、阿里小微、第三方支付都早已存在。只不过,金融界仍只视为小打小闹,不以对手的眼光一概视之。
所以,与其说互联网金融这一年来做的是创新,不如说做的是整合。以余额宝为代表,在创新的名义下,诸多金融细分市场被整合到“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下面,共同组成繁荣的“风口与猪”的生态系统。这些玩家的表现如何?
阿里小微
这个和阿里电商平行的集团包括了马云未来最具想象力的资产——支付宝。当余额宝践行了马云“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豪言壮语时,大家很容易误以为这是一个准备好的长期计划。实际上马云这个说法是2008年说的,在支付宝股权纷争之前,根本不可能会想到要靠余额宝这样一款理财性质的产品震动金融业。
直到2013年3月,余额宝项目已经工程进度过半了,大家的注意力仍然在面向淘宝卖家的阿里小贷身上。马化腾问马云:我们对运营商都很老实,阿里凭什么有底气挑战银行业?马云的回答是:“对我来讲,我的第一职责不是帮助金融机构,帮助金融机构、帮助穷人是政府的事。但是帮助客户是我的责任,帮助无数淘宝卖家,如果我能找到一个方法我就一定走下去。”从中完全看不到马云对普惠金融的向往,更没有撼动银行业的霸气。
如果没有余额宝掀起的互联网金融热潮,阿里小贷和扩展信贷资金来源的阿里资管计划受到的关注度会少很多,但是个人理财业务和面向卖家的贷款业务并没有实质上的交集,这块业务的未来发展可能和阿里自己的“银银平台”聚宝盆关系更紧密。
余额宝——可一不可再
当初谁低估余额宝也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就连支付宝和天弘也没能想到余额宝有这么大的能量,能把很多细分市场整合到一起加速推进。
例如,腾讯微信对几大电信运营商的触动绝不会比余额宝对银行业小,试图借力微信加速推进的产品也同样不少,可是微信支付却反过来成为互联网金融大势的一部分。如果不是互联网金融浪潮带来的紧迫感,两位大佬在计算打车软件的补贴成本时,恐怕不会为了抢移动支付习惯掏出来20多个亿。
一年的时间证明,奇迹般的余额宝吸引来最多的关注,可是没人能再复制出一个余额宝。没人能复制阿里电商的收银台生态,自然没道理能靠补贴高收益复制出余额宝。2013年下半年轰轰烈烈的货币基金补贴风潮在2014年戛然而止,大家都想通过全方位金融服务来留住用户。例如,京东和百度都在把理财、支付、缴费等各种功能打包在一起,前者的网银钱包和白条已经围绕自己的电商完整复制出支付宝的生态,后者的百度钱包对流量优势的利用类似微信。只不过第一阵营中仍然只有掌握“今天”的余额宝和控制“明天”的微信支付两家而已。
连支付宝自己也复制不出另一个余额宝。还记得余额宝上线之后,那些急于入驻淘宝理财的基金公司是多么按捺不住激情满满吗?后来基金淘宝店惨淡的销售业绩让基金公司们好好补上了电商这一课。保本保底的万能险可能出现爆款,但保险公司注定吃不下太多成本如此高的资金;就算阿里嫡系招财宝推销阿里一号保本基金的时候,同样出现认购不及预期的情况,试图延长募集期的做法立刻激怒了锱铢必较的屌丝群体——让这些余额宝的目标用户建立忠诚度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
虽然正规军的金融机构们拿互联网这个紧贴用户的支付渠道没什么好办法,众筹、比特币和P2P成为门槛极低的互联网金融入口,大量资本和创业者借着余额宝带来的东风,杀向了这些大机构们反而不敢轻易介入的市场。
众筹——看上去很美
股权众筹始终是监管上的红线,做众筹却没法做股权众筹,产生的扭曲结果是中国的众筹网站纷纷转型为为预售网站。例如,创建于2011年4月的点名时间就不断淡化身上的众筹色彩,现在更是将自己定位成“中国最大智能产品首发平台”,你很难认为这还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
比特币——受益者
这个原本非常小众的领域,一下子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顶端,种种关于自由和去中心化的美好设想成为最容易讲故事的伟大创新。从2013年10月开始,中国的比特币交易量暴涨数十倍,到了11月已经稳居比特币持有量全球第二、交易量全球第一。顶峰之后是悲剧,央行出手截断比特币和人民币的互换渠道,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商Mt.Gox还用自己的失误精准补刀。
P2P——最火
2014年5月,全国P2P网贷规模达到640亿元,不到半年就翻了一番。跑路的平台也同步增加,光是一季度就有20多家P2P出问题。这个行业在余额宝诞生之前就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因为全国各地满街开店的小贷公司和投资担保公司让庞大的民间借贷浮上水面,互联网金融把它们又推了一把。作为互联网公司,只要随意注册一个信息服务公司,就能在网上搭建一个时髦的P2P平台把这些民间借贷放到网上来做。只划红线不发牌照的监管态度,说明这种直接融资模式还会靠前赴后继的公司和用户用真金白银摸索很久。
征信——刚刚开始
这一年来始终有机构号称要做征信,央行放开人信用机构牌照后肯定会引来越来越多的玩家和投资。问题是,中国的信用环境差,是因为各种法规和执行的配套统统都差,信用记录不齐全是这些差距的结果而不是原因。阿里和京东都号称在用“大数据”判断贷款人的信用。前者靠的是淘宝店作为抵押品,后者靠的是已经到手的货物或还没付出去的货款,核心仍然是抵押品的创新,两家百亿数量级的贷款余额对十万亿数量级小微企业信贷市场也很难产生实质性影响。
银行——最尴尬
与支付宝闹到“虽死犹生,必须扛住”之后,仔细观察银行在2014年做出的变革,哪些不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就该做的呢?包括余额宝在内的货币基金总量终于突破一万亿,尽管相比近50万亿的个人储蓄存款仍然难言颠覆,起码之前万分抗拒余额宝的银行都推出了存款对接货基的产品。而且有的银行还一口气推出好几个货基产品,比如兴业银行旗下的直销银行和钱大掌柜都可以提供类余额宝服务,内部竞争消耗不少。
银行是当年四万亿计划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最大受害者。在巨额投资拉动的强心针面前,坚持信贷扩张的旧模式当然是最优选择,舒服和转型只能二选一。那场金融危机是挺过来了,可是银行资产规模也翻了三倍,转型的难度恐怕跟着翻了三倍的三倍。对公业务的规模扩张之路已经被走到了极限,近十年来一直被寄予厚望的零售业务在互联网企业面前处处像等待被颠覆的靶子,让人担心商业银行这种科层制的企业结构究竟能在未来的互联网上留下多少用户。
同样是面向未来,互联网企业在快速迭代之下恨不得已经把能抓到手的可能性统统尝试了一遍,而银行业在涉及未来“智慧银行”幻想中仍然充满了对现金和物理网点的迷恋。现在两者的冲突从业务规模上看都只是小打小闹,银行间同业市场的资金价格比舆论上的口水战影响力更大。可是关于未来的个人金融模式不太可能还像现在这样划江而治吧?地广人稀的北欧不仅使用现金的人越来越少,ATM机和银行网点也越来越少。随着中国人口规模达到顶峰和老龄化社会加剧,类似麻烦找上银行的时候,它们能像互联网公司一样做出改变吗?
互联网金融退烧中
在这样一个竞争的“乱纪元”当中,有这两条新闻可以作为互联网金融一周岁生日的有趣注脚:一是天弘基金表示余额宝处于平稳增长阶段,具体规模不便透露;二是是某211高校软件学院率先开设互联网金融硕士专业,与互联网营销、大数据、物联网等并列国家紧缺型人才专业方向。
前者表明,互联网金融的狂热已经在退烧,黄金十年里习以为常的超高速增长会越来越难,不过就算只是平稳增长也已经让背后的天弘位列全球十大基金行列。后者表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和事会努力搭上互联网金融的东风,把自己想做的事情或正在做的事情包装成热门的创新,完全不在意互联网金融本身到底是什么东西。
该知足啦,互联网金融现在的处境,起码比人见人踩的互联网思维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