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6-01  浏览次数:20719 次

文章描述:用户体验是不是被我们过度放大了?

用户体验一再一再被各个职位的人提起。好像不注重用户体验就不配做产品、运营甚至技术。

可是,我们心心念念在乎的用户体验真的能被用户体验到么?尤其是面对中国网民现状,内容能否仍然重要于所谓的体验?天涯的UI并不见得美观。4399有很炫的设计么?

我们这些“互联网人士”追求的极简、设计感,真的是用户喜欢的么?用户会由于一个按钮的位置、几个色差,而接受/放弃一个网站么?

如果是出于对用户体验的注重,怎样”放大“都不过分;但如果是放大、纠结于方式而不重实效,放大、纠结于细节而不重全局,就得不偿失;如果只是口号放大而没有无效的实际举动,反而会害了用户体验行业。比如:

症状1:用户体验任务只依赖用户体验专家做

认为本人没有受过用户体验的专业教育或训练,遇到用户体验相关的问题就停止思考,等用户体验专家处理。其实,以用户体验广受好评的豆瓣直到2008年才有了第一个设计师,后来还转做产品经理了。用户体验专业人员由于接受过专业训练和长期积累,在思维、表达、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有独特的优势,但如果因此而让企业中的其他人丧失了对用户体验的思考是非常可怕的。

药方:用户体验任务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只需以正确的方式思考,就可以无效的参与用户体验任务。

症状2:囤积用户体验专家,内部纠结多、对外产出少

认为花大钱雇很多高学历精英就能把用户体验做好;标榜在每个项目上都会投入包括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前端工程师、用户体验研讨员在内的全套配备。其实,Steve Jobs回到苹果之后没多久就把囤积了众多牛人的苹果研讨院(Don Norman是院长)解散,才开始了和Jonathan Ive共同主导的创新复兴之路。另外,在”囤积“的环境中,用户体验人才往往成为成为螺丝钉,反而无法充分发挥能力。

药方:用户体验是要创造性的处理问题,需求研讨探索、更要执行力和驱动力。

症状3:用户体验任务必需要高投入

认为必需要花大价钱买昂贵的设备建实验室、必需要获取海量数据才能做用户体验研讨和检验设计;不做眼动仪实验就不好意思说用户体验任务是科学严谨的。其实,Google在创立用户体验实验室时,使用的设备都是本人做的,很便宜,直到如今也有不少本人做的实验设备;许多大公司的实验室很高档,却没见产品的用户体验有多好。反而在使用眼动仪这样的设备时,非常需求留意因实验设计、样本采集、模型建立形成的错误解读数据的问题。

药方:重在以正确无效的方式做事,用户体验任务可以很简单。

症状4:最牛的用户体验是要创造需求、创造不同

有人认为苹果的用户体验牛在创造了新的用户需求,其实那些需求不断在那里,但是苹果协助用户发现了用户本人不曾认识到的需求、引导出来、释放出来,变成无法阻挠的力量。Hao123、天涯单纯从设计的角度上说并不好,但是在用户曾经习惯的情况下,大幅改动反而会带来更蹩脚的体验——看看我们正在使用的键盘,这个有意而为之的“差”设计,经历了几百年也没有被更好的设计替代。

药方:顺势而为,让用户可以把本人过去的经验延伸到新产品的使用上。小改动也能处理大问题。

症状5:只注重产品用户体验,忽视产品在被消费过程中的其他环节

互联网产品依托用户体验质量而在用户之中口口相传,从而达到无效的推广效应,看似甜美,却不是人人能吃到。Dropbox推出了无效激励用户“发展下线”的机制,腾讯微博鼓励转发以添加活跃度却不得不面临社区内容水化的危险。在当前,用户体验任务的重点在产品研发,然而,产品在整个被消费的过程当中还有许多环节,包括运营、市场、商务合作、客服等。这些环节和部门之间不应互相压制,哪个环节做不好都会影响到产品的命运。

药方:在产品生态系统日趋复杂、社交要素深入产品的今天,需求创造性的全面提升产品在整个消费过程中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