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6-13  浏览次数:20710 次

文章描述:iPad手机QQ浏览器产品风风格研.

用研项目普通都以产品和交互为输出对象,关注研讨的结论,强调理性和客观。但这是一个以视觉设计师为输出对象的研讨,它更多想完成“如何让设计师感受用户”的使命,强调绘声绘色的数据描绘,同时它也是一个投射研讨的案例,作为项目积累和大家分享。

项目目的:

为iPad浏览器概念设计的视觉设计提供输入,并对现有的3个视觉稿进行评估

项目程序

1,需求理解:想知道什么叫设计风格,设计师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用户数据,哪些东西是能协助他们设计

方法:基于视觉设计师的快速访谈,N=12

“如果让你做一个iPad浏览器设计,你希望从用户那里得到哪些信息输入”

用户的品尝如何,有什么喜欢的品牌,什么对于他们来说是美

他们在哪里用这个产品,是晚上看还是白天看

他们喜欢什么样质感、颜色、通明度的皮肤,他们对特殊皮肤有没有要求

他们为什么买iPad,他们是不是喜欢iPad这种很圆润的外型

他们喜欢按钮是温馨的,还是看上去很精致的

他们觉得浏览器设计的拟物感应该和QQ大厅一样,还是和iBook那样,还是和safari一样

他们觉得iPad的色彩应该很重还是很轻

iPad浏览器应该是一个热闹的产品还是一个安静的产品

他们喜欢功用/信息是铺开来的,还是藏起来

浏览器对于他们来说是个什么

浏览器什么对他们来说最重要,视觉设计是他们关怀的问题吗,是不是视觉设计不存在反而是他们要的

……

结果,设计师想要的是三类信息,包括用户理解(用户的年龄,性别,场景,产品使用习惯等),基础设计元素偏好(颜色,材质,通明度,按钮的外形等),能够给设计提供灵感的“笼统的感觉”

题外,每个视觉设计师给出的想法都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有的人想知道这些,有的人想知道那些,但叠加他们的数据,就可以拼出一个绝对完整的概念图。所以,这种快速访谈在扑捉需求,或做概念理解时比较好用。比如做流失调研的时候,不妨直接找项目组的人先做几个简单的访谈,问一下他们觉得用户流失缘由是什么,会对更好的看见问题的全景有协助。

有人问为什么不只是拿iPad浏览器的设计师,这次报告的真正输出对象做访谈,而要问更多的设计师。缘由是为了弥补集体的局限。以用研举例,浏览器风风格研这样一个课题,我怎样做,你怎样做,第三人怎样做,各有各的想法,虽然你们不一定都做浏览器用研,但这并不妨碍你们很快的也拿出一个方案,有的东西是相通的。这样把大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想法都收集起来,看见这些想法背后多棱的视角和思考,出来的方案应该会更好。

如果再进一步想,那是不是做某个产品用研的时候,也可以问一下其它产品经理,面对相反的产品问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未尝不可。通常不那么做的缘由,一方面可能是用研长期和产品打交道,觉得他们的需求更容易把握,而设计师的需求则绝对陌生。另一方面产品的需求可能有更强的独特性,每个每个产品都不一样,而产品间的视觉设计绝对更为相通。但照旧觉得,可以尝试一下,基于产品的需求调研。

1, 方案设计及执行

方法:焦点小组(背景问卷,引导讨论的PPT,和讨论过程中分发给用户的偏好选择量表)

由于设计师想要的除了一些基本的用户属性数据和产品使用数据外,更多是想要一些感性的东西,从感受用户中得到一些设计灵感,因此研讨方案设计时,侧重收集了一些形而上的数据,例如:用户的着衣风格,用户的消费阶层和消费理念,他们的生活节拍,他们使用浏览器的时候情绪体验是什么,浏览器视觉上需求给他们营建什么样的氛围等等。

因此,基于研讨想要收集的数据类型,常规的研讨方法中

  • 电话访谈是不合适的。
  • 在线问卷,数据会是冷冰冰的,只要其然而没有其所以然,比较适合用来抓一些简单、直接、明确的问题的答案。
  • 深访,项目成本绝对较高,得到的数据可以很深很厚,而视觉风格是一种客观偏好,它没有使用动机或者需求那么深那么稳定,做多少样本才合适,会是个问题
  • 卡片法,这会是个不错的选择,但由于项目周期和深访一样会拖得比较长
  • 焦点小组(群体座谈),它不一定是一个最佳的方法,但它的数据深度介于深访和问卷之间。这个方法的好处就是高效,看上去投入产出比很高;而它最大的问题在于群体选择对集体的压力,一团体可能在集体讨论时更不容易表达本人异乎寻常的想法,特别是这种偏好类的研讨,影响会更致命,所以在这次使用中,使用了大量的量表来给用户做事先的选择,屏蔽其它人的影响。

2, 结果输出

用户希望浏览器的存在感是很低的,低到不存在(不影响使用的便利性),而在视觉上,他们想浏览器的皮肤和“水”轻薄、通明、自然、清新、动感、愉悦心境。

从焦点小组的结果看,用户的偏好选择在某些问题上分歧性很强,所以报告重点把这些分歧性很强且不存在组间差异的结果做了提炼,并且给出了用户之所以这么选择的理由。

这些理由,如果再重头看数据,在问题间是绝对稳定的,它暗藏在每个选择的背后。例如,他们在材质上选择了水,在通明度上选择了最轻薄,都是由于他们希望产品有很低的存在感。他们选择灰色,选择T恤,都是由于他们想要浏览器在视觉上不要影响他们的网页阅读。他们会通过五花八门的选择来表达或寄托他们想要的东西,而研讨者需求用各式各样的问题去拼凑和挖掘答案。

另外,这些理由在用户间也是绝对稳定的,就某一种产品而言,用户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产品外观,其背后的理由并没有如孔雀开屏般散开,偏好的特性化并没有料想的那么强,我猜测再做更多的用户,结论中那些特性的“选择理由”也还在,但有可能更丰满。

所以这一切都在暗示研讨的另一个结论,如果项目资源允许,卡片法或许更适合此类有产品针对性的设计风格偏好研讨。这一结论如果无机会可以再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