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7-18  浏览次数:20662 次

文章描述:当信息遇到互联网 web信息架构系统.

古人云:水到,则渠成。
说的是,水流过的地方,自然构成了渠道。比喻时机到了,事情自然就成了。

人类历史基本都在和水打交道,水路基本是现代核心的运输渠道,农业时代的灌溉系统,水利电站…不胜枚举。甚至可以说,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

在改变世界之前,先要认识世界。构建渠道之前,需求了解水的属性,才能真正地为人所用。

人们常说,互联网就是信息的海洋。
如今信息时代,信息如水普通,有很多自然的属性。想构建一个系统来承载信息,就好比古时候人们掘渠。想造福受众,必先理解信息的自然属性。

了解你的信息
信息和水不同在于,信息是人造的,水是天造的。但相反在于,建渠之前,需求全面了解信息的属性。比如音乐,一首歌曲有许多自然属性:歌词、旋律、时长、作者、演唱者、年代、风格流派等,在以上属性上面有了定义,也就定义了信息范围;也有很多社会属性:背景故事、口碑评价、出版方、所属专辑、售价、条形码等。

了解这些,就好像了解水的浮力、压强、冰点、沸点、蒸发、流动性…
数出这些属性并不难,但真正理解属性背后的逻辑,并合理地发挥到你的架构里面,着实不易。很多社会属性其实是有历史背景,是可以被改变的。见过很多信息系统,为了架构而架构,形成不必要的冗余,好的架构并不需求复杂。也许只是利用了信息其中的某一种属性,发挥到极致就够了。

当信息遇到互联网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信息在各自领域和行业,从信息的生产->渠道发行->抵达受众,拥有其各自的生态系统。互联网就像强盗普通,打破着各种行业的各种潜规则。信息数字化的大趋势,曾经人神共知。
直到今天(2011年),变革也仅仅是个开始,互联网也仅仅将传统的渠道复制过来,Louis Rosenfeld和Peter Morville在02年撰写的《web信息架构》(中文版),重点在描述信息和索引的关系,是数字化承载方式的变化。而大多数的传统渠道仍然占据主流,他们仍然在控制内容的发行,负隅顽抗。

web信息架构的发展,或者说数字化的进程,会在信息从产生,到传播和索引,整个流程中彻底地变革一番。而信息架构本身,也不只仅只处理信息索引的问题。这本书的知识体系,需求更新下去。

在知识体系完整之前,景象早曾经显露了萌芽,两位作者在这本书的几次再版过程中,加入很多时髦的元素和案例,但书籍出版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变化。传统架构的思路,是信息曾经到手,再想着如何去组织优化;而互联网实时的特征,需求新的架构方式实时反馈,并且是自行优化的系统。这就好像当你拿着纸质书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对信息架构的想法也许又有新的发展。也许你等着书籍再版,不如关注我的博客。

架构就好像渠,不只仅在最后的呈现和索引阶段,而是会在信息的:源头产生->发行->过滤->消费->反馈。这将构成完整的、闭环的生态系统,每个环节都会比传统方式愈加无效率,绝不会是传统渠道的补充。

传统的信息渠道,只能体现长尾头部的大众喜好。全球最大的图书市场,也不能拥有人类书籍的1%,对于阅读的长尾需求,不得不有其他系统和渠道去满足。而这一切在互联网上,好的架构提供了无限长尾的可能,信息通过群体智慧产生自组织的效应。好的架构,不是让机器代替人脑,而是呼应人脑的反馈,缩短这个反馈的过程。

信息遇到互联网,不同于书籍进入图书馆,仅仅是分类和组织的问题。而如今信息在互联网里,还处于初级阶段。
水是天造的,信息是人造的。在信息的世界里:“渠”成,“水”则到。

=======================================废话分割线=======================================

UCD火花集》第二季正在整理,还缺几篇文章,应angela大人要求,获得命题作文《信息分类与方法》一则,特发此文,提前阅读的你赚到了免费试读。很久不写文章,难免很难扣题,题目本身太大,如果需求用文字完整地阐述命题并且提供建渠方法,我想需求写一本书,遂决定扯一篇长蛋,如果能供大家一同思考,就达到目的了。

本人读完这篇文章,语气太像媒体评论,这不是我本意,曾经不断恍惚:一个设计师最好的作品应该是做出大家喜爱的产品,而不是写好文章。但互联网强调分享,如果能把短暂的灵光一现,记录并分享出来,协助到同行,也是幸事。最后一个心得与同行共勉:多分析网站,少看媒体评论。多读非设计书籍,少看博客。当前的博客文章,尽量写成书评吧。
(请编辑勿将这两段收录,顺祝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