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微薄上问道关于搭建团体Wiki的问题,这个事情我没尝试过,只要一些理论推断。Wiki是很好的团体知识管理工具,但过于专业,并不适合老手,据我所知以前圈里搞团体Wiki的都是比较资深的工程师。有人可能会问,知识管理用Blog不也可以吗?还有前两天刚把照片日志搞出来,有人可能也会问,直接做在Blog里不就行了?这里边有很大的学问,牵涉到内容平台的选择技巧,得从问题的本源说起。
作为一个网民,且不论能否互联网专业人士,多少都会有对团体数据存储、使用、展现的想法。很多产品正是抓住了网民的类似原生态需求从而发家致富的,例子太多了,比如生活中的沟通需求、每团体的倾诉需求、日常消费买卖需求等等。普通网民甚至专业人士,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满足本人所有需求,因此诞生了无数大众平台。用户可以借用这样的功用满足本人需求,可持续的积累数据,而大众平台则依托打通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创造社会价值。
举大家熟知的写日志例子,有人选择在新浪写Blog,有人选择本人买域名做独立团体Blog。选择新浪的人也许本人没能力,也许图省事,也许直接冲新浪的响力……每团体选择时的目地都不一样,包括买域名做独立团体Blog。这些选择背后的意图,正是产品在论证用户需求阶段应该做的细分,以便鉴别契合本人产品战略的发展方向。
但实际上任何具有某种特质的产品,它只逐一最优对应其某种需求,否则产品模式还是存在被细分、超越和再造的可能。最典型的还是Blog,这个需求肯定没问题,问题在于能够产生优质内容的Blogger少之又少,那普通大众的Blog典型行为是什么?三言两语?无病嗟叹?絮罗唆叨?喃喃自语?如果我们在Blog的角度来看,此类内容都可以定义为“无价值”,但存在即合理的现状说明,也许应该有另外种形状的产品模式来承载以上信息。因此,Micro-Blog应运而生,并且可以归纳出其信息的特性特征,就是简短的、高传播性的资讯快餐。
回到更早的时代,我们都喜欢泡论坛,就是一页页帖、一层层楼那种最原始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实际理论上我们在论坛可以做任何事情,比如原创经验、分享照片、召集活动、投票打分、买卖货物、竞拍商品等等,当此类需求大量涌现时,论坛开发者们做了很多插件,专门针对各种小使用模式,以便能更好的处理用户需求。此时,在功用角度出现了垂直和细分的概念,专业上讲叫数据结构化,且均是由用户需求来推动的。
按照这个思路,2003年Blog之所以在国内流行,正是处理了网民需求在网络上完成“团体内容积累”的需求,不管是思想沉淀,还是只言片语,或者知识梳理、图片摄影、转载保留……其实都可以用Web Log(Blog)的产品形状来满足,类似上段提到的论坛(BBS)也可以处理所有需求。而当过了这个阶段,随着大众品尝的提升,以及高级用户的成长,“团体内容积累”的需求开始出现细分,顺应各类垂直需求的产品模式也很自然的被推上历史舞台。
在使用公共平台时,高级用户会有明确的选择目标,并且注册统一易于管理的帐号。每团体的需求不一样,但基本特性需求还是统一的,比如稳定,开放,支持自定义等。如今很多围绕团体数据展开的垂直产品——团体网站、团体博客上放的一堆图标或链接。它们都在争取成为用户在网络上某方面的Homepage,以数据为纽带绑定用户,以达到用户协助推广的目地。而在某些曾经有成熟处理方案的专业领域,当高级用户有强烈需求时会选择自主搭建,以便更好的组织和管理数据。最典型就是Blog系统,其他如Wiki, Gallery等都属于比较小众的范畴。纵观整个发展过程,用户的选择从来都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有根有据的。
回到团体网站的话题,首先得有需求沉淀的内容,其次是有积累沉淀的模式,最后才是有组织沉淀的展现。这是一个完满的三层结构,“内容”是区别于大众的基本,“模式”是我们对内容平台的选择,“展现”是针对不同模式的提炼。有足够多的内容才需求模式,有足够多的模式才需求提炼,这两头还有个节拍的问题。等到“内容、模式、展现”浑然一体之时,我们可以不需求任何外在借力的推广,也可以选择严禁转载来聚集人气,当然这是团体观点。
很多人每天对着Blog不知道如何写,很多人每天都在纠结本人Blog好不好看,其实最基本的问题是你最有把握的优质内容是什么?或许你都不一定需求Blog,有更好的模式来展现本人。
题外话,值得长期关注的网站这篇文章三天之内统计得到超过10,000的views,这似乎在我用Wordpress之后绝无仅有。不用说,肯定是豆瓣9点干的,肯定又推荐到了首页。上去查了一下,果然已有150+位推荐者。一篇好的内容像传单一样撒出去,的确能够得到更多的曝光量,和潜在反馈用户。但能否需求这么做,我们内容原创者应该有冷静的头脑,以及选择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