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篇文章所谈及的情况,并非仅限于“Ipad”,或者对”qwerty“键盘的改进,而实际上体现了Apple在触屏这种人机界面下的全新的交互模式探索。针对不同的功用域,对输入手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优化,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设计准绳。这个准绳在Ipad和Iphone上都有集中体现。比如,进入Gmail的首页,焦点切入账号域,则键盘规划中,自动出现@号;焦点切入地址栏,则键盘规划中自动出现.com。这种”智能化“的自动调整,大大降低了用户的输入成本,以及出错概率。
这带给我们的设计启迪是什么?
首先,操作系统需求定义一系列的常用输入域,并针对这些输入域提供便捷的输入模式。这样一来,使用设计者就可以调用这些模块,来实现智能、简单、便捷的输入模式,提升易用性。
Iphone的OS曾经这样做了,Android、WM、Symbian、Palm呢?
其次,设计者在实现时,需求对每一个输入域做输入模式分析,然后针对需求,调整、调用或者设计相应的输入手段,以降低用户的交互成本,提升易用性。
登录Gmail并切入账号域的时候,Iphone提供了@;但在登录新浪微博(3g版)时,则没有,这是新浪微博应该处理的吧?
第三,设备、操作系统和浏览器这些底层的模块,能提供的灵活支持毕竟是无限的。那么,对于某些复杂的、独特的输入模式而言,为其设计公用的输入模块,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比如输入法。Apple提供的默认中文输入法(不管是手写还是拼音)是极其蹩脚的。客户端的安装又有极大的妨碍。一种可能的处理模式,是云端服务,不管是手写的,还是拼音的,或是其他的。这个输入法,在用户切入输入域时,自动启动。挪动终端和PC的输入相比,速度没那么快,这正好可以抵消掉云端服务的负面延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