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8-29  浏览次数:20686 次

开心网最开始的特点是转贴与投票,以及其本身朴素的界面设计。后来许多模仿都仿造其开发相反的功用与设计,不过仍然无法超越开心网本身,那么后来者该如何学习开心网?

1、开心模型

齐白石有句话,叫“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放在开心上也是成立的。

我不断在想这个问题,既然学开心者生,那从何学起?如何学来?想了很长时间,大概有如下的5点总结。

首先保持产品本身的封闭性,只允许用户通过“约请机制”加入,保障新用户的质量与存活率。

其次,在创始初期推出分量十足的社交游戏,一大数小,制造焦点使用。一方面是吸援用户在焦点使用中落户,逐渐顺应环境;另一方面也鼓励用户为了游戏中的虚拟利益去约请好友加入。

像这样以游戏为主的“焦点使用”,大约每3个月推出一款,把控好产品的运营节拍。

游戏只是食饵,真正让用户安家在这里,还是要依托各种轻巧的信息组件,促进好友之间的沟通。

最后,为了营建沟通背后的一整套交互生态环境,必须谨守以下的8项设计准绳:
A、严厉保护用户隐私
B、以真实关系为基础,严厉保护好友关系的质量
C、从视觉的温馨到内容的纯粹,严厉保护动态区域的阅读体验
D、抑制信息过载,严厉保护动态本身的可读性
E、无限商业化,严厉保护主页与内容页的阅读体验
F、提供对话风格的评论方式,以及强大的音讯中心,促进用户交流
G、严厉保护音讯通知的质量,加强交流体验
H、在互动中提供多样化的参与表达方式,给内容发表者带来成就报答

总结大致如此。看起来也不难吧,却无一个后来者能够效仿。一半是急功近利,另一半则技不如人。

除了开心之外,我也玩白社会,白社会的交互细节虽妙,却只是皮毛之利,骨骼远远不及开心的粗壮。就拿上面的8项准绳来说,除了内容页UI的阅读体验相当之外,其余7项均不及开心,A/B/C/D尤其蹩脚。如果对开心的研讨不入纹理,又怎样打败这批在国内独一可称作天才的产品设计者呢?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2、转帖与投票

我曾经花了一点时间来考虑转帖与投票的问题。当然,我说的是开心和白社会里的转帖组件。

转帖为什么火起来?次要靠的就是投票,用低成本方式来表达阅读后的情绪与观点。远在开心推出转帖组件的半年之前,我曾对前东家作三点建议:加强投票的方式感染力,在重点旧事后加插投票选项,最后把投票作为一个重要的旧事附加值,进行包装挖掘。

还记得当时,虽然没人反对我,但基本上是冷眼旁观的态度,意思是你瞎折腾去吧。所以随着我的调动,曾经完成的策划案很快就流产了,没人情愿跟进开发。但从开心转帖投票的火爆来看,似乎我当时的想法也并不那么牵强。

说回正题——观察转帖投票的用户行为,老夫有三点感悟。

第一,发表内容的最大的妨碍,就是在开放性的语境里,用户不知道本人该写点什么。即便降低发表成本到了Twitter这个程度,情况仍然不会有很大的改观。那该怎样做呢?将发表环境从开放性改造为封闭性,提示性,让用户知道本人可以写什么,应该写什么。转帖的“注释内容”对于“发表投票行为”就起到了这个提示引导作用。

第二,我置信对投票非常着迷的情况很不常见,当投票动态被折叠起来后,便不会形成明显的信息过载。但转载不一样,连续看十来条转帖,一快乐也投上十几次票的用户并不少,即便转帖动态采用了三合一的折叠设置,也还是充斥在动态区域。从“行为暗示”的角度,转帖众多带来的后果是愈发鼓励转帖,反而使原创内容被稀释,被压制。但原创的价值远远大过转帖——看上去这促进用户行为多元化的动作,却带上了一点杀鸡取卵的味道。

第三,如果我参加一项独立投票,我觉得本人是认同投票主题的,乐意于投票动态被好友看到。但如果参加转帖里的投票,却有可能不太喜欢转帖内容,即便顺手投了票,也不希望变成动态告知好友。这个心态有点特别,我暂时还没有分析透彻,不知道能否出于团体的内容洁癖。也正是由于这个缘由,对白社会捆绑了转帖投票和动态发送的设置深恶痛绝,有种被强暴的恨。

3、方式感与顺应性

早在2007年的时候,那时我还在管几个频道,突发奇想,想玩一下Flash专题。即用Flash华丽的交互方式,来进行小型专题的图文内容索引,再把它给模板化,系列化。

还好,我起这鬼想法没多久就转去做产品了,没浪费什么资源。记得当时只做了一两个Demo出来,都不够酷。后来我还满失落的,觉得壮志未酬。再后来又惊醒一身冷汗,心想当初怎样会发癫到如此地步?

纵观国内外,凡人气鼎盛的大型网站,没有一款突出方式感,设计上都算得朴素。难道他们都是土鳖吗?我曾经埋头想过其中的道理,得来三个粗糙结论。

第一,如果用户访问网站的次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内容,那就应该极力突出内容,夺目的方式反而分散了留意力,对大量内容的耐心阅读形成干扰。

第二,如果留意力过多被方式吸引,而方式又很难时时变化,久了反而厌倦,所以才要引导用户忽略方式,把焦点放到时时更新的内容上去。

第三,动态效果太多,会使得用户的留意力和操作都遭到牵引,从而减弱用户主导整个访问行程的稳定性,对习惯的建立存在不利影响。

所以通常只要展现性的官网,或试验性的产品被搞得花里胡哨。它们既不存在“耐心阅读大量内容”的情景;内容更新又慢,不至于被频繁访问;同时也不指望用户能建立什么稳固的浏览习惯;最大的诉求就是在短时间内留下深刻印象——当然要强调华丽无双的方式感。

归根结底,内容型或使用性产品的可用性最大,这时对方式感的过度烘托,往往以用户顺应性的降低为代价,无异于本末倒置,买椟还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