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11-25 浏览次数:20632 次
谷歌在中国的发展,跟正常的跨国互联网公司是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落地之后,就放弃了,我们跟他们最大的差别是我们没有放弃,我们对中国有长期的承诺。
“这是近来最大的挑战”,7月22日,李开复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2009年,是李开复执掌谷歌中国的第四个年头。虽然李开复很谨慎地称,“今年是继续普及年”,但他内心期待的,其实是谷歌中国的“爆发”。
然而,一个突发事件令李开复有点措手不及,也令谷歌中国员工倍感错愕。6月18日,“谷歌中国”网站(Google.cn)因“大量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曝光。而这一天,李开复也被来自中国互联网监管相关部门的官员约谈。
谷歌自进入中国以来,风波不断,但这一次风暴最为猛烈。
李开复直言,“6月18日之前,我们确实可以做得更好。”谷歌在中国,是不是本来可以做得更好?
谷歌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谷歌在中国的发展与李开复密切相关,李开复的决策决定着谷歌在中国的发展。
2005年7月19日,Google公司宣布在中国建立工程研究院,并任命李开复博士为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在离开微软之前,李开复在中国的青年学生当中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影响力。“给青年的信”、“我学网(开复学生网)”都已经非常知名。
著名管理专家、并购专家、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国企业家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王育琨曾经详细地研究过李开复,他认为,谷歌的两位创始人之所以选择李开复,更多是因为李“对人才的号召力和培养人才的能力”,这是谷歌非常看重的。
关于谷歌,最有名的,就是“不作恶”,其次是其以创新为核心的“天才工程师”文化。可以想见,组建谷歌中国团队,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事实上,对这一任务李开复是非常胜任的。
四年中,谷歌在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的产品,天气搜索、短信搜索等等,甚至还有针对中国独特的“春运”的搜索,但这些产品的影响力“不如百度的一个百科,互动式的百度百科、贴吧、知道,这些才是更符合中国网民需要的”,资深人士如此说道。谷歌进入中国后,事实上一直处于“追赶百度”的过程中。
李开复也承认,头两年,谷歌专心致志做好中文搜索,“这是我们的基础,只有做好这个,才能进一步发展。”
“谷歌对中国的人文、商业有价值的产品很少,谷歌被彻底屏蔽的两个小时,对使用英文版的用户影响非常大,但这些人是少数,只是一些高端商务人士。在真正影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工作方面,谷歌做得不够。如果谷歌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那么处罚它的人也会慎重,否则会引起反弹”,互联网资深评论人士洪波这样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到。
“深层次的竞争是对人们的影响”,在洪波看来,以谷歌的技术实力和影响力,应该做更多提升人们搜索体验的产品,提高中国互联网应用水平。
谷歌懂不懂中国
在给中国人带来诸多新观念的同时,谷歌在中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时代周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地表示,无论从品牌形象,还是产品形态上,谷歌离中国老百姓还比较远,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2006年8月,李开复在一个论坛上说到:“我们鼓励工程师们发散思维,去创新,用放权的方式鼓励创新。如果不成功,也意味着发现了一条不通的路,公司甚至还要为此而感谢这个员工。”但是,李开复说:“但中国员工不相信这一切,这是我面临的最大困惑。”
面对谷歌价值观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时,李开复做了大量的“引导、启发”工作。“中国员工很少敢挑战老板,一旦中国公司里有人这么做了,我就表扬他,这种引导慢慢已经奏效。“与谷歌的美国员工相比,中国员工还差20%-30%”,但这已经让谷歌中国员工有了新的观念,新的视角。
好与坏总是相伴而行,谷歌的创新、不同于传统中国的做法,是不是也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坏”呢?
国内知名分析师、正望咨询公司总裁吕伯望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谷歌文化更容易被人看成是秀才,“谷歌与中国网民,其实是秀才与村民的关系,秀才融不进村民当中”。“村民”想爱这个“秀才”般的谷歌,但爱起来就是不容易,总隔着点什么。
“在用户当中,始终让人想到高傲,不太容易让人接近。态度、人情是商业基础,谷歌还没有意识到”。据一位在搜索行业研究多年的专家称,在各种场合不太容易看到谷歌的人,谷歌中国公司的其他人还没有把触角伸出去,“触角没有伸到中国社会的土壤里,这样,正式、非正式的信息不容易接触到”。
从2009年1月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开展“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在已公布的十批“低俗网站”名单中,谷歌名列第一批和第十批,两次都是第一个被点名。“涉黄事件早有预警,从中就能看出,谷歌触角不灵。如果多接触,本地人士就有可能提醒、告诉他们”。但是,另一方面,“就算接收到这样的信息,在处理上也慢,谷歌坚持搜索结果的非人工干预,灵活性不够”。
成长的烦恼
作为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的角色其实非常难。他既要面对强势的谷歌总部,还要面对谷歌在中国的本土化挑战。
现在,李开复去总部没有过去那么频繁了,每2-3个月去一次,“很多事情已经沟通得很顺畅了,总部对中国的互联网监管环境、市场情况有了很多的了解”。施密特每年来一次中国,就是对李开复最大的支持。
在让谷歌落地中国的同时,李开复仍继续着以往的习惯,去高校演讲、花时间给学生们回信。但,这一做法也饱受争议。
“李开复喜欢做青年导师,跟大学生打交道,但谷歌是商业公司,是做生意的,不能把自己打造成圣人。”洪波直言不讳。“谷歌的两位创始人是美国大学生的偶像,但他们不会给学生写信,他们会每年轮流给股东写信,这才是生意人的形象。”
王育琨的言辞更为激烈,他说:“李开复的重点不是在打造产品的极致,没有把重点放到产品上来,谷歌在贴近中国人方面差很多。”
事实上,一提起李开复,人们一是会想到谷歌中国总裁,二是会想到“青年导师”。这样一个人,到底应该是商人,还是青年导师、教育家呢?
“我现在还是每周抽出一个小时给学生回信,利用周末时间去高校演讲,一年大约20-30次的公益演讲”。李开复轻描淡写地说着,言外之意,他用的都是工作之余的时间。“中国总裁和青年导师这两个角色并不矛盾,只是有一些重叠。这两个角色我都喜欢,我会继续做我喜欢的事”。
李开复曾经说,如果他的墓志铭上有热心教育者的字样,他会感觉到内心的温暖。
吕伯望部分地理解李开复的做法,他说:“谷歌希望员工有2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可以激发灵感。李开复这样做,并不为过,可以培养谷歌的潜在用户,也可以吸引人才”。
但吕伯望认为,谷歌中国总体战略是对的,在很多执行层面做得不到位。“这是李开复需要思考的”。
谷歌的文化注定了谷歌在中国会遭遇“非同寻常”的磨难,但四年了,四年的时间是可以让一个公司成熟的。但是,谷歌中国“成长的烦恼”还远未退去。
对话李开复:我们本应做的更好
坐在谷歌中国的办公室里,李开复气色非常好。虽然前段时间做了一个小手术,但“手术当天就接电话、处理工作”的李开复仍然神采奕奕。
时代周报:6月18日,谷歌中国网站涉及传播低俗信息一事,给谷歌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压力?经过这次事件后,你有哪些思考呢?
李开复:这对谷歌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谷歌的理念是把最多、最完整的信息传递给用户,这是我们的使命和信念,同时,在每一个国家运营,都要遵守当地的法律和法规。在这两者之间,有一些平衡和取舍。这次事件,让我看到了在法律遵守方面,我们需要更多、更深刻的理解,在这方面,今后做得更符合法律,我们会更加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