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0-16 浏览次数:20434 次
近日,京东商城宣布将会进军电子书领域,推出付费下载业务。在此之前,当当网已经领先一步踏入该领域,同步推出了与电子书匹配的电子阅读器。京东与当当网这对“欢喜冤家”或将掀起新一轮的竞争狂潮。但面对产品传递链条的终端受众群体,笔者打算从读者的角度对这种新兴业务浅析一二,权当牢骚。
质感-优劣之间仅差一线
目前市场上的电子阅读器可谓琳琅满目,选择众多。主推优势是便携、易用,没有传统书籍的重量困扰;而且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电子墨水技术更贴近一般读者的阅读视觉,没有以往LCD屏的反光缺点,表现效果几乎以假乱真。这些卖点都是商家宣传时的重点,但恰恰就是这些“优势”,可能就在翻页的瞬间,已成“鸡肋”。
传统阅读追求的是一种立体感,电子墨水可以逼真的模仿纸质页面的视觉效果,也不会轻易让人产生阅读疲劳的感觉。但就阅读而言,不仅在于视觉,手捧书本的时候,书的重量让人觉得沉稳,这是触觉;翻页时听到纸张的“沙沙”的声音,此为听觉;当伏案而坐时,甚至能闻到淡淡的浆纸气息,这为嗅觉。
阅读不仅在于观文识字,更多时候是乐于沉浸在其中的氛围里。电子阅读的推广模式将其扎根在快餐式的速读上面,走马观花一样的看个大概,这些风格注定其包含这一些娱乐属性的元素在其中。不过这恰恰与阅读的本质需求背道而驰,故优劣之间,并非亘古不变。
局限性-内容选择
目前印刷行业基本上都是电子化出版,在进行发行时,电子版只是换个格式,从技术而言既不难实现,又一举多用。但依然存在相当程度的局限性,横向而言,实现电子化出版前的书籍需要全部数码化才能供读者使用;纵向而言,内容较为专业、冷僻的书籍并没有很大的读者市场,电子化出版也不符合成本效益的要求。
电子书行业说到底,也是电商领域里面的一种应用,同样会受到投入产出比的条件所制约。读者市场少的书籍要进行大规模数码化并不现实,这就会导致电子书市场提供的内容基本局限在大众化的视野之内,甚至沦为饭后谈资那个水平。
国外模式-国内不一定合身
国外已经有了类似亚马逊Kindle的成功范本,将网络内容与硬件完美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但国内目前还不具备这种成熟的环境,国内电商专家中国诺网nuo.cn分析,2011年数字图书销售收入为32亿美元,并且预料,到了2016年,这个规模会再翻三番,达到97亿美元,市场潜力确实很大,但硬件供应商与出版商并没有做到很好的磨合,各有所专却互不往来。
当当网是第一家推出自家电子阅读器的电商,但如果单纯就阅读器而言,远远不是苹果iPad的对手,而且后者还有源源不断的内容供应。在国内购买其他版权供应商的付费内容也已经相当方便,当当网的硬件与内容之间并非就是如此的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它们的关系很容就会被割裂。
节省成本、低碳环保、便携易用这些优势固然不能忽略,但面对国内版权保护工作相对落后的现实环境而言,书籍的数码化很多时候已经在民间自发完成。
电子书在这些外部环境的制约之下,要说做大做强,也不是谈笑间便能完成的事。而且面向受众群与阅读习惯的各种需求,已经注定其开端必走大众化的路线,而且只能在部分有剩余资本的电商之间进行小范围试点。毕竟这种新模式是否就能在国内市场八面玲珑,宠爱者众,没有一个运营者能说个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