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6-26 浏览次数:20589 次
文章描述:产品设计就是组装用户心思需求的满足方式. |
想法和创意对于产品来说很重要,但它们绝不是凭空建立的。我曾经在回复某一位朋友的话题时说过,所谓的创新,就是现有的东西的再组织。这句话里有两点意思,一是现有的东西,二是再组织。
基本的存在方式一旦被确定之后,剩下的不过是在空间上(形状)和时间上(过程)以系统的方式进行方向性和层次性的演化,规模或大或小,笼统或正或偏。站在某一个角度,一定可以把某个系统拆成一个个的子系统,而这个系统本身又可以成为更大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直到这个系统往下被拆成当初确定下来的基本存在方式,往上组成一个曾经无法靠本身稳定存在的系统。
所以,这里面只要两件事是有绝对意义的,一是被确定的基本存在方式,二是对这些基本存在方式的组织结构上的取舍。
引申到产品设计上来,也是如此。
无价值的产品,就不能被称为产品了。而产品之所以有价值,在于它有使用价值,尤其是核心使用价值。凳子是为了给人坐的,面包是为了给人吃的。可以在面包上画点花,这是在其核心使用价值(能吃)上附加了增值的使用价值(艺术享用)。但是上面有花,却不能吃的,长得再像面包,也不能再被称为面包了,虽然它还有艺术享用的使用价值(这时已成为其核心使用价值),但显然已不是原有的那个产品的定义了。
所以,产品对应于价值,价值对应于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则对应于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再进一步对应于用户心思。如此一番对应转换,就可以知道产品的基本存在方式,与用户心思的基本存在方式是逐一相关的,产品设计就是组装用户心思需求的满足方式。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没有必要把用户心思拆到只剩下人类的几种本源心思。
因此,产品设计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弄清楚哪些用户心思需求是要被关注的。这里面有单个用户和群体用户的问题,有用户的表面需求和实际需求的问题,有用户的当前需求与发展需求的问题,这些在我的另一篇文章《死理性派分析:用户需求及其满足》中也有提及。整个过程就是对用户心思需求的发现、搜集、筛选、过滤等过程,并将这些心思需求划出层次,区分出哪些是核心的,哪些是附加的。
可以从无限范围(无限在这里是没有意义的)的用户中获知其心思需求,并设计研发相关的产品;也可以依据产品满足用户心思需求的范围和程度,针对性地投放至相关的用户群体。实际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往往是这两者互相结合的。
值得一说的一点是,用户的心思在其真实性上是有层次的(这跟我之前提到的由于自我控制的缘由而产生内外矛盾的心思需求不是同一回事)。从外显行为至直接触发情绪到内在认知再到人格特质,用户的心思从景象到本质以不同的级别呈现。以玩网游举例,玩是其外显行为,浅一层次缘由可能是游戏好玩或没有别的感兴味的活动,深一层次可能是缺乏集体归属感和人际交流能力,再深一层次可能是集体性或者社会性(因教育、社会发展等缘由形成)的人格发育不完善。产品设计的好不好,从某种程度上体如今这种用户心思定位能力的穿透层次上。越是接近用户心思本质需求的产品,越能获取用户的青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用户,使其构成沉浸形状。
说到这里,同时值得一说的另一点是,用户的心思在其表现性上是有联合的,即往往是多个心思要素促成某一用户理想需求的产生。这个较容易理解,就不细说开来了。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话题,有关数据的来源。无数据很重要,但不是全部。绝大部分可以获得的数据,都只是外显行为级别的景象数据,关键在于分析归纳整理之后,能对用户心思看透几层,能把相关怀理联系多广。
从数据来,往数据去,是设计并检验产品最可靠的方式。但优秀的设计师似乎应该有能力从任意一个层次往深度笼统总结,往外在归纳推导,既能从数据分析出心思倾向来,也能从心思推导出数据趋势来,并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强大的渗透力和概括力。毕竟有时候,数据不那么容易获取,而且谁敢保证获取的数据是全部正确的呢?只需不是拍脑袋乱猜的就好了嘛。这是设计师的客观性与客观性的博弈,而客观性本来就应该从客观的数据中总结而来。
仅以此文回答由一次蹩脚的面试所引发的两个问题:我对数据的态度;读研给我带来了什么。
与大家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