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6-30 浏览次数:20617 次
文章描述:亚马逊三法则:改善 用户 数据. |
亚马逊名头虽大,却并非一家高度开放与曝光的公司。3月下旬,记者受邀在亚马逊总部做了两三天的探望,其间还飞赴凤凰城,参观了它某个物流运营中心。一路下来,对贯穿在公司上下的三点法则印象深刻。需求说明的是,所谓“法则”仅是记者随机观感。虽然如此,亦可以从几个侧面看到亚马逊何以能持续、且无效创新的逻辑。
法则一:改善
我在亚马逊凤凰城物流运营中心里看到了两个汉字:改善。确切地说,这是来自日文的汉字。在英语里,它被拼成Kaizen,写在“改善”两字旁边,挂在运营中心某角的墙上。几张办公桌放在这,它是个半开放的空间。
亚马逊把这个小小的角落叫做“改善角”。据凤凰城运营中心总经理Bert引见,这是仓库里供大家(从经理到普通员工)讨论—如何提高入库、放货、取货、装货、出库等一系列环节的效率、降低成本—的场所。人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针对一个话题,用几天时间去讨论,然后把改进建议与措施贴在“改善角”,供大家交流分享。“在办公室是无法‘改善’的,只要在仓库现场可以去‘改善’、去处理问题。有时用一个什么工具、模型试一下,就知道有没无效果。”
提出最佳改善意见的员工,会被中心颁发奖章、留念品,身上的挂牌颜色也不一样。这是以丰田为首的日本制造企业精益式管理的典型做法。Bert说,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很多亚马逊运营管理人员,都专门为此去丰田调查学习过。
在这个超过13英亩的运营中心里,传送带加起来就超过6英里长。去年圣诞高峰那天,每天发货订单超过了900万份,如今日均也能发货几十万笔订单,但现场相当安静、从容、有序。这得益于设计合理的货品传输路线,更有赖于亚马逊无形中强大的IT系统支持,所有的货品从入库到上架再到取货、装货,均被IT系统追踪。各道环节的操作者基本是靠IT识别、而非物理识别,去和货品发生关系,这样就能保证操作的效率与精确率。
当放货员、取货员在现场走动时,经理坐在现场电脑前,监测所有货品与订单当下情况。
虽然每个环节尽在“系统”的掌控中,但现场操作总有“水分”可以挤压,这些挤出来的效率、减下去的成本,对零售商意义非同寻常,这就是亚马逊为什么要引入精益式管理与六西格玛。比如,在中心的收货处,收货员如果发现货品有什么异常,要立即按铃,10秒内,穿绿色衣服的助理必须赶到收货员处查询情况并处理。这10秒,就是该助理的一项KPI。
在我们来这参观的前几天,一些来自亚马逊全球各地的运营管理人员刚到这进行“标准任务”学习(关于Kaizen,有一句话:没有标准,就没有改善)。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分享活动,可以把各个库房的改善经验推广到全球。
精益管理曾经成为亚马逊根深蒂固的文化之一,在美国大互联网公司中,这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很难想象,它是在出身华尔街的贝索斯坚决推动下,植入亚马逊体内的。
这是一个企业家盲目的成长。几年前,《哈佛商业评论》曾问贝索斯:“这一路走过来,哪些东西你认为是你必需要学的?”贝索斯回答:“全身心肠投入到执行和缺陷控制之中。”他接着说,虽然本人天性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但,“在创办亚马逊网上书店之前,我做的是对冲基金的定量分析任务——它并不需求设计一个可反复的流程。它和汽车制造厂不一样,在汽车厂,任务必须以同一种方式一遍遍地反复执行,而且必须保证不出错。在网上书店,执行可是重中之重。”
贝索斯带头,很多亚马逊中高层每年都会抽出一定时间到运营中心现场任务,甚至做最具体的放货、装货任务。有人回忆贝索斯有一年到某个仓库任务期间,刚好在那发生一同安全事故,有个任务人员把本人的包放在传送带上,结果拿包时不慎启动传送带,伤了手指。贝索斯马上从“为什么他会伤手指”开始问起,在现场的白板上一连问了五个“为什么”,一步步推导出:需求在仓库适当的地方为员工放置桌台,并加强安全培训。
在亚马逊内部,有一个“飞轮”的概念,所有人都要想,怎样能让“飞轮”转得更快,即如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有一个系统叫ACES(Amazon Customer Excellence System,直译为“亚马逊用户杰出系统”),精益管理与改善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法则二:用户
好,说到了用户。“用户体验”是我们在亚马逊听到最多的词。如果说“改善”是手段,那么“用户”是核心。
在亚马逊,我们看到一张名为“我们的良性循环”图。亚马逊的人解释说,这张图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看起,但“我们建议你从‘用户体验’那进入……”显然,这事已公理般地成为亚马逊人思考问题的“入口”。
“用户体验”作为企业理念的第一条,写在贝索斯1997年上市第一年的致股东信里,至今没变。
曾任亚马逊全球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