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9-06  浏览次数:20672 次

分享两则我本人的故事,是非功过,由各位评说。

故事一:收藏夹里的广告

今年6月份,我登录淘宝,打开“我的收藏夹”,突然发现多了两个条目,一个在收藏的单品里,一个在收藏的店铺里,而且都排在了第一条。标签写法完全不是我的习惯,我非常确定不是我本人添加的条目,独一的解释只能是淘宝强行/偷偷塞到里面的。可是,在公共位置卖广告也就罢了,在“我的XX”里销售广告,就象把牛皮癣贴到我家里的电视机上一样,除了恶心还让我感到很恐怖。

我当即把这两条“不速之虫”清除了出去。之后不久,偶尔一次翻开我“未使用标签”的店铺(基本上我收藏的店铺都会写上相应的标签,以供下次查找),里面赫然又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店铺。我无语了……社会在进步,流氓也变聪明了……是啊,未打标签的条目数“可能”会远远多于被标注过的条目,浑水好摸鱼,没准哪个傻乎乎的用户就真把它当成本人收藏的店铺给接纳了呢?这如意算盘打的,太有创意了。

故事二:组合购置

前不久,跟同事讨论产品捆绑销售的策略,我说:“两件产品一同购置,就意味着比分别购置要省钱。”同事反对,并用杰出举例:“杰出的组合购置,就是两件商品折后价格的简单相加,和分别购置是一样的。”我颇为自信地说:“不会的,如果没有价格上的优势,何必要搞什么‘组合购置’呢?同时买两件会有优惠,这曾经是做生意的一种默认公则了。”同事说:“确实是没有优惠,你不妨本人去算一算。”

于是去杰出验证……计算之后,我完全惊诧了,原来多年以来,我不断被这个“组合购置”给欺骗了。基于对这个曾经运营了10多年的老牌B2C网站的信任,我从来没有细心肠计算过两种购置方式的价格差异。虽然网站并没有明确说明“组合购置”会有任何的折扣或优惠,但无论是从界面还是从这个概念本身,都给了用户强烈的暗示……也许这正是杰出想要达到的目的?在用户自以为省了一点点小钱的同时,杰出则在旁边偷偷地乐了个四脚朝天。

对于这样的遭遇,你有什么想法呢?作为企业或产品管理者,你可能从数据上看不到任何异常,甚至还会有可喜的增长;作为产品设计者,你可能没法从用户调查中得到这样的故事,由于被伤害的用户要么选择继续忍耐,要么就会默默地离开。但是,你看不见并不表示它没有发生,也不表示不会给你带来影响。也许哪一天,就冒出我这样一个曾经出离愤怒的用户,写这样一篇文章来谴责商家对用户智商的蔑视,而它有可能形成的影响,你能预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