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0-06  浏览次数:20686 次

道之于90年代恰如禅之于70年代。事无巨细,皆可受之道,或推之道。Web 设计之事,虽小技,然而通览道德经,我们仍然会发现其中包含深刻的道理。道是哲学,象佛,是一种生活与处世的方式,来自陈旧的《道德经》,这部拥有81个章节的晦涩经文涵盖了人类的经验,但它一直讲述一个主题,和谐。

过去几年,或好或坏,我的生活与 Style Sheet 有关,我为之编写软件,教程与指南;回答了数不清的问题,通过旧事组或电子邮件;通过 The Web Standards Project 推而广之。慢慢的,我对 Web 设计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并看到设计与道之间的关联。

我所看见的是一种紧张关系,在理想的 Web 与理想的 Web 之间;在现有的媒体,印刷媒体与 Web 之间。而如今正是需求对二者进行一次梳理的时间,也是让 Web 放手走本人的路的时间。

守旧的新媒体?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
《道德经》第38章

你能否见过晚期的电视节目,它们是讲解式的画面,那时的电视被贴切地称为“有画面的广播”。很多电视节目是借用抢手广播节目的方式。而如今随处可见的晚间访谈,或旧事,仍然带着晚期电视节目的旧媒体的影子。

晚期的音乐电视也是这样,乐队仅仅是在镜头前模仿本人表演时的样子。

但一个新媒体从旧媒体发展起来,它对旧媒体的某些自创可以理解,但不能全盘自创,否则对新媒体是一种限制,所谓“下德不失德”。时过境迁,新媒体将拥有本人的方式,而将那些不合理的东西丢弃。

如果你曾看过晚期的的电视剧,它们也是这样,广播剧需求有人讲解听众所看不到的画面,晚期的电视剧也经常有人讲解,讲解那些观众本人能看到的东西,这就是旧媒体演化成新媒体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Web 是新媒体,虽然它来自印刷,印刷的技巧,设计及惯例对 Web 影响巨大。然而 Web 和印刷过于肖似,那些“杀手级网站”常常是那些对 Web 的野性加以征服,让页面中规中矩就象它们也是纸张一样的网站,也就是桌面印刷版的 Web。这种风尚很自然,“下德不失德”,但我们需求前进,让 Web 成为它本人的媒体,我们需求抛弃印刷媒体的“德”,让 Web 拥有本人的天性。

我们并不是说要抛弃几百年来的印刷,与几千年来的书写的智慧。但我们需求明白这些东西哪些是对 Web 有利的,那些仅仅是束缚 Web 的 “德”。

不要主宰你的网页

圣人“... 萬物作而不辭,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道德经》第2章

抽时间到那些 Web 设计旧事组或邮件列表看一下,你会发现被一遍一遍说了很多次的话,问了很多遍的问题,比如,“我该如何让我的网页在所有平台都上去分歧?”,“如何让我的字体在 Mac 和 Windows 上如出一辙?”,或者“如何控制用户的浏览器?”,控制一词的出现频率非常高。

所有这些的背后,是这样一种信心,设计者是控制者(想想像素师(pixel mechanic)这个称呼的意味)。设计者希望驾御用户的认识,希望用他们的视觉经验驾御用户的选择(比如使用固定的字号)。设计者不考虑因逻辑分辨率不同而导致的平台差别(如 Mac 的 72dpi 与 Windows 的 96dpi),他们无所不知,他们不能容忍在不同浏览器上有哪怕一个像素的差别。

当然这有些夸张,但基本理想。一个最好的例子是,当 Web 开发者们明白 CSS 并非 Web 上的桌面印刷工具时所表现出的失望。如果你是 Mac 用户,你会发现有很多非常大的网站为了防止页面字体模糊而拒绝使用 CSS,他们很可能使用 px 作为字体尺寸,而这种选择所隐含的思想就是“设计者也是主宰者”。

这种思想的根由在哪里?我觉得来自印刷。对印刷而言,设计者就是上帝,印刷是一个基于 WYSIWYG (所见即所得)的庞大行业,而众多 Web 设计者也扎根于此并对这个行业的“德”深信不疑。作为 Web 设计者,我们需求对此重新思考,放弃控制欲,并寻求与网页之间的全新关系。

为什么要这样?

“人生之柔弱, 其死堅強。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道德经》第76章

不能控制网页看似一种局限,或缺陷,而来自 WYSIWYG 世界的我们初期都有这种想法,我承认最后我也这样想。但如今我不再认为那是一种局限,而是新媒体的力量所在。

理想上,我们对纸张媒体的控制才是真正的局限。想想看,我们能固定文字的尺寸,或者说,文字大小不可改变,或者,你可以说,纸张的尺寸也在控制中。

然而这未必是好事,尤其对读者。如果某个读者视力不好,你的那些固定的小字体不借助放大镜就很难看清;如果读者身处一个局促的空间,比如火车或飞机,那些宽幅的报纸就太大了,而针对这些问题,用户几乎无能为力。

我们在印刷中获得的控制力理想上是一种缺陷,不应再承继到 Web 设计中。我们知道,Web 没有这样的局限,因此应基于弹性而设计,爱这之前我们需求“萬物作而不辭”。

可顺应性就是可访问性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又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道德经》第8章

有人认为道是宿命,浅读会觉得人该当无为,静待事情的降临而被动反应。我认为,我们不应为久远的目标预设将来,相反,应该有顺应力,而不是胶柱鼓瑟。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道德经》第52章

我迄今所谈到的所谓弹性即“顺应性”。前面所言总结起来就是:让你的网页具有顺应性。让你的网页具有可访问性,不拘何种浏览器,何种平台亦或何种屏幕。这意味着在任何屏幕尺寸,任何屏幕颜色数下,网页都合法可用(同时还要记住,人们可能会打印这些网页,或者使用读屏软件以及盲文浏览器进行访问)。这意味着网页要顺应它的访问者,它的访问者可能视力不佳,希望使用比较大的字体。

设计顺应性网页就是设计可访问性网页,而这是 Web 设计中远未实现的目标,也是 W3C 的一个重要思想,对 Web 设计来说,这是一个迫切的使命,将来的网页也许要求实现通用访问。

这听上去不太可能,通用访问,在当今并不灵光的浏览器面前,在各种可以访问 Web 的不成熟的挪动设备面前,只是一种理想。但我们仍有很多东西可以努力,并为今后顺应性网页设计打好基础。

译后记

A List Apart 是被所有 Web 设计者尊为圣典的一份杂志,John Allsopp 的 “A Dao of Web Design” 是被该杂志推荐阅读的一篇 Web 设计随笔,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发表,然而并未见中文版。既然《道德经》来自中国,就没有理由让国内的众多 Web 设计者去啃并不怎样好懂的英文原文。当然,还是老话,这是技术随笔,并不是可以传世的人文作品,翻译也就只求信,而惘顾雅与达了。这是本文的第一部分,请参阅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