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6-08 浏览次数:20619 次
文章描述:JUST TALK “以用户为中心”. |
当我们在讨论产品设计、修正、维护的时候总是会听到一个词:以用户为中心。我们总是将本人模仿成一个用户,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操作,体验每一步操作的交互变化,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可是作为一名产品人员难免会剑走偏锋,步入死胡同。就像“顾客不是要买钻头,顾客要买的是洞”里面所讲,我们总是把钻头设计的很绚丽、功用很强大(可以打电话、煮咖啡)而忘记了顾客只想买到一个洞而已,对于这最本质的需求,我们能否在撰写PRD文档的时候就慢慢忘记了呢。
用户动机是“神马”
那我们如何才能抓住“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呢,笔者认为把握用户动机才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基本方法。产品策划是一个从无形到无形的转化过程,这是一个有技术含量的非技术性任务。有技术含量是指,你需求熟悉当下互联网各种产品形状的优缺点。非技术性任务是指,你所做得是通过敏感观察,从纷繁当中提炼出了需求的本质之后用产品功用去满足它。就像警察办案一样,有时候看似得到了合理的人证、物证,但还要解释通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如果犯罪动机解释不通,这个案子可能就不能草草定案。
做产品策划也是一样,发现需求的本质来源就是发现了用户针对这种需求的行为动机。人不会毫无道理的,去无认识的做一些事情。任何一个产品想要去服务用户,都要找得出用户针对这种需求的行为动机是什么,这种行为动机在数据调查或情景测试中能否是可靠的。
思考方式决定着策划能力:
通常能够策划出产品的人有这两个基天性力:
1. 敏感的观察能力;
2. 非凡的提炼与归纳能力。观察能力这个,我想很多人都具备,但能够在纷繁的观察中提炼与归纳者恐为少数。这种总结能力和人的一种思考方式有关:一线的客服和编辑,他们不缺乏观察能力,而往往他们的思考方式注定不能将需求提炼成形。由于不能将需求提炼成形,当他们想从事这方面的事情时,往往都是先有产品,而后往上套需求。我们总是看到,嘴上说的都是:我要先有个SNS,以满足这种需求,然后再要一个微博,满足那种需求,然后再要个资源下载、再要个互动百科、再要个BBS……这种以产品套需求的模式,终将不能策划出优秀的产品使用。做技术出身的人员,也具备他们的观察能力,但他们掌控产品形状的能力往往趋于呆板。技术人员不缺乏对产品的DIY能力,但他们组装出的产品往往名词概念多、形状四不像,且分不清个功用主次,他们总是力求让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一样完满,这就是问题。
对于具备提炼与归纳能力的策划人员,也是通过观察和数据佐证等来发现用户动机,但不同的归纳方法是:
1. 遇到新的需求要素出现,首先想想能否在过往的经验中给这个要素找到一个“定性”。也就是它是什么,它是哪方面的事儿。 如果能找到确切的“定性”,那自然把它归结到过去那个相应的知识体系当中。 这样,自然相应的问题就有可参考和对比的基础。
2. 如果找不到确切的“定性”,那它就是一个新的需求要素的起点, 当前还会有与它相近的问题,逐渐归结到这集体系当中。
由此可见产品策划人员谈及需求和产品形状时,思考的方式都是一个绝对全体的体系结论。
这构成的了产品策划人员,有能力去从无形向无形去转化产品的知识基础。这种能力基础,具体到某一产品的策划过程中时,则要看总结到的用户动机有多少项。也就是用户关注的点,有多少项。这些项又是如何从主到次的排序。作为一个产品策划人员,如果能将这种用户动机以及这种主次排序的认识讲解清楚,那么,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一个交互设计师时,普通他就能听清楚需求的所在,以及设计出具体的功用表现。
只要用户动机还不够:
前边我们提到了用户动机是发现需求的本质来源,还提到了提炼这种需求的思考方式方法。但是对于一个能拿到货架上供人挑选的产品,只要用户动机和方式方法是不够的。还需求有一个竞争对手的分析与对比,任何一个需求都不可能是你一团体在满足。“用户动机、竞争对手分析、本人产品的差异与价值所在”如果在这三个方面,你的项目经过多次、多角度论证,仍然表现的优势明显,那基本可以下结论,你这是一个好项目。
策划产品的过程,不是生产线上批量的生产零件,那些搞得所谓严厉产品策划流程的东西,在有了产品当前,往回套他那套理论是可以套上去的,但是在没有产品以前,执行他那套理论未必能出来好的结果,本身这样的一种思考方式就违背产品策划的初衷。那种人证、物证俱在,但看不出用户动机,就妄下结论的人,往往就是这种人。产品策划是一个从无形到无形的转化过程,以用户为中心能成为我们的一种理念,但不能成为指点我们任务的方法论。唯有从“用户动机”出发,提炼总结出特性的结论,结合当下竞争对手的情况,策划出贴切满足用户动机和需求的产品。无限缩短产品与用户间的距离,才是好的产品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