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3-12  浏览次数:21249 次

出差到了中国雅虎,这里的风格和淘宝很不一样。和雅虎一比,淘宝的办公环境就是个菜市场,闹哄哄,四处是人,在走道里狂奔乱窜,在每个会议室争得面红耳赤……

感觉确实不一样,这里很技术,很工程师风格。在这种安静的环境下,刚好给我一些时间记录下最近不断在思考的问题:DQA(Design Quality Assurance)。

如果如今搜索DQA,是可以搜出不少的,但似乎只局限在传统制造行业。比如这家台湾的硬件制造公司引见了他们的DQA:

DQA - Design Quality Assurance starts at the conceptual stage of a project and covers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stage to ensure quality is designed-in by quality engineers for reliability. All AAEON products must pa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testing by a laboratory to ensure the produc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CE/UL/FCC/CCC standards. Moreover, it also is required to go through an extensive and comprehensive test plan for compatibility, function, performance and usability.

留意几个关键词:test、requirement、standard、compatibility、function、performance、usability。

仅从这家公司看的话,他们次要是用测试的手段,依据需求与标准,来评价产品的兼容性、功用、功用与可用性。

看上去似乎可以直接延用至保证Web产品设计质量的活动中,那理想能否如此呢?让我们来作个简单的分析。

对象

首先要明确质量保证的目标对象。我觉得不只仅局限在界面设计,而应该扩大到产品设计上。互联网产品的设计有一个明显的特征:界面设计完了,产品就成形了;产品设计好了,界面也八九不离十了。所以在很多互联网公司中,UI/UE和产品经理在任务职责和内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合,在某些公司还成为某些矛盾的基本来源。这件事留作将来再表,我想说明的是,互联网产品的设计质量,是由界面与功用设计一同决定的,而且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区分它们的办法。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如放弃费神费力(还不讨好)想把界面和功用分开评估的想法,就把它们当作一个全体。这个全体就是产品,我们要保证质量的,就是产品设计的质量

目标

那么产品设计的质量由哪些目标来评估呢?上面提到的这家公司的评估目标包括:requirement、compatibility、function、performance、usability。用大白话说,就是产品设计有没有达到需求的要求,兼容性是不是好,功用是不是完备,功用有没有问题,是不是好用易用?

我们没有在这里看到商业上是不是成功、市场接受程度是不是高这样的目标,这是必须明确的一点,质量保证只保证产品设计的质量,而不保证产品的成功。如果这一点不明确,质量保证就承担了不可承受之重,也是不可能开展的。

所以就互联网产品设计来说,我觉得要保证的质量目标可能有这么几方面:需求质量、功用完备性、可用性、艺术分歧性。

  1. 需求质量。即在产品设计最后的阶段,我们提取的需求能否是用户真正的需求,能否是用户最大的需求,能否是我们当下要满足的需求?
  2. 功用完备性。需求有了,那我们的功用能否满足了这些需求呢,能否以正确地方式满足了这些需求?
  3. 可用性。不用多说了,做界面设计的同行们都了解。也是目前大多数公司和团队在做的方面。
  4. 艺术分歧性。互联网产品设计是一件有艺术参与的活动,所以设计师在晚期常被称为美工。但艺术能否可以评估高低呢?我觉得high level的部分是不行的。但在low level的部分,比如分歧性上,是可以评估的。而分歧性对互联网产品设计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我把它也列作了一个目标。

我没有提兼容性和功用,由于我认为它们(无论前端还是后端)属于软件工程的范畴,应该由SQA(Software Quality Assurance)而不是DQA来保证。

标准

要评估一样东西,必须有相应的理论支持,依某种标准来进行。否则评估就成为一种客观的活动,而得到了保证的客观性与分歧性。

在这里插几句,对一些艺术性占更大比例的行业,特别是一些创意行业(比如广告行业),质量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客观方法来进行的,而且还用得挺好。“首席设计师”制度就是这些行业最好的质量保证体系。有很多互联网企业也有“首席设计师”制度,但对互联网产品设计来说,艺术性所占的比重毕竟没有广告行业这么大,所以在“首席”之外,再加上一定的客观制度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谈DQA之前,我们先看看SQA。SQA的次要理论基础是软件工程学,这是一个曾经发展了好几十年的学科。经过全世界这么多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发展、实践,曾经非常完善而完备了。标准方面就有CMM、CMMI、ISO、6SIGMA等等标准,所以在开展SQA活动的时候,有理论支持,有标准可遵照。

反观互联网产品设计,我们目前可以利用的理论似乎只要可用性工程学,以及软件工程学的一小部分。而标准部分,也没有一个国际性的标准。可以说,我们曾经踩在水里了,但前方还是需求摸着石头过河。

OK。我们碰到难题了!这是个让人兴奋的事,每当难题出现的时候,就给了我们突破的机会。

针对“目标”一节提出的四个目标,我们可以从各自的公司和团队入手,先制定基于实践的,简单可行的标准。比如《用户界面设计指南/规范》、《可用性检查表》、《用户需求检查表》等等。我们不求大而全的标准,我们只考虑短平快、切实可行的标准,具体应该怎样制定,怎样设计一集体系性的标准,如今我也没有头绪,先走出第一步再说吧!

当然,如果有什么组织从更大的范围来考虑这些事,至少我是极其欢迎的。

活动

那么,除了标准,目前我们可以进行哪些设计质量保证的活动呢?

自创SQA,我觉得至少可以包括这些活动:

  1. 产品概念阶段:
    通过用户研讨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等)挖掘需求、验证需求完整性;
  2. 产品设计阶段:
    通过可用性测试的方法,来评估可用性情况。
  3. 整个过程中:
    通过对设计活动过程的管理、监督,来保证设计过程的合理有序,保证设计交付物的完划一备。
  4. 设计完成后:
    通过对设计过程的总结回顾,改进设计过程、完善设计交付物的方式、完备设计过程文档模板。

后语

昨晚与一饿着肚子的同行(^_^)交流,当他听说我要提DQA这个概念的时候,大呼:别,千万别,如今的设计行业曾经够乱了!很有道理,如今各种概念曾经多到让新人害怕、令高手讨厌。

概念起起落落,但背后的目标都是不变的:做更好的设计,做更有价值的设计。

为什么我要提DQA这个概念呢?

从淘宝的实践来说,我们吸收了很多其他的概念,UCD/UI/UE/UR/Usability/Accessability等等等等,我们也从本人的角度多多少少地将它们使用到了平时的任务中。但这种使用是不成体系的,处于游击队的形状。这个项目的交互复杂,就做个可用性测试;那个项目的用户群不熟,就做个用户调查;这个项目的成员很多,我们的设计文档要更详细些,让大家随时可查。当然这样做很高效,我们可能还会继续这么做。但从长远来说,我们需求有一套成体系,有理论支持的方法论支持所有这些活动。

如果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