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6-24  浏览次数:20592 次

文章描述:信息的重组.

记得有篇小说,讲世界上最后一只恐龙生活在深海,被轮船的汽笛吸引住,浮出水面,以为那是同类的叫声。

最近我也在想,我会不会是最后一个保持每周更新的IT团体博客(仅限大陆,比不过每天更新的台湾Mr.6)。

去年我订了不少博客,次要通过“互联网那点事儿”和“UCD大社区”,通过它们发现了好博客便单独订阅下来,IT类合计50个,此外文娱生活时评类还订了20个。去年我订的博客多得看不完,每天都要像填鸭一样拼命消化,但到了今年,博客还是那些,阅读量却大量减少。大部分团体博客都不怎样更新了,或是更新缓慢,只剩下“互联网那点事儿”这类聚合博客,以及“爱范儿”“TechCrunch中文站”这类群体博客,天天都还有未读数显示。

团体博客这都是肿么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日志叫《UGC与高手》,大意是,钱,钱才是吸引民间高手持续创作的硬道理。这也是国外独立博客红红火火的缘由,创作能养活本人。如果没有收入,次要一点的动力则是垂直领域内的影响力(行业声望),这玩意儿迟早也能变现——瞧,人就是这么庸俗。但如今发生了很大一个变化,微博来了,微博火了。

以我本人的经历做例子,我在新浪微博有2800粉丝,写一篇100字的微博,讲一个看上去挺有道理的产品观点,1分钟——不超过1分钟一定有人评论,5分钟内有人转发,24小时内评论和转发数在20左右。这样的微博我每周可以悄然松松发5-10条。

同样的情景换成博客,我在Google Reader有2400订阅者,写一篇两三千字的日志,如果不发微博的话,半天内有第一条评论,三天内评论数可能会超过10,但多半到不了20,GR转发数平均也在20左右。这样的日志一周最多只能写2篇,挖空心思,非得花费掉半个周末不可。

这个时候,任何人都很自然地会算一笔账。既然我发微博的成本低,反馈又快又多,为什么还要苦哈哈地牺牲半个周末去写博客呢?何况微博产品的强互动性(对话情景)必然华丽打败博客的弱互动性(留言情景),意味着从扩大行业影响力的角度出发,一个5万粉丝的IT微博账户,远超单篇日志5万点击数的博客——至少在我的客观感知上是这样的,由于前者提供的反馈远远强于后者,运营微博的成就感压倒性超过博客乏味的浏览数增长。尤其我如今微博粉丝的增速10倍于Google Reader,10倍!

微博越火,自媒体形状的博客则越发没落。

在我一点名声都没有的时候,多次在博客抱怨没人看我的文章,没人评论我的文章。不少人留言指点我说,难道你是为那些虚名而写文章么?没错!你以为我花四五个小时写篇自以为高质量的IT日志出来,只得到80个点击2条评论,我就心满意足了——你以为我是个疯子?

后来我发现,凡是劝我“不贪慕虚名”的人,本人绝不会像我这样辛辛劳苦持续更新博客的。他们就是四处晃来晃去地看,看爽了,洒然跟博主说,我支持你就行,别在意那些虚名。好像我是他们的御用作者普通。

前些日子我做了个实验。

有个网友,常写一些心境博文,每篇只要20左右的点击,每周仍勤奋更新2-3篇。我问点击数这么少,你不觉得寂寞吗?她说,我只是想写,一味地想写,又怎样会在意这些虚名。后来她的同事发现了这个博客,互相谈论,她很恼,就另外换了个无人知晓的博客,只把地址通知极少数几个朋友。我这个坏人在Google Reader订阅了她的新博客,却故意不点过去,也不评论,偶尔匿名上去瞄一眼,发现平均点击曾经降到了5以下,几乎结出蜘蛛网来。于是更新速度越来越慢……两个月后,新博客基本荒废掉,主阵地重新搬回了老博客。

“想写就写”的冲动最终没能打败无人倾听的寂寞。

归根结底,人是条件反射的动物,这个意思是,由“反应”来驱动“行为”。如果某件事情需求我们长期付出较大的代价,则很难以单纯的“自我表达”来抵消其成本,还需求得到外界从精神到物质上的鼓励。你付出的成本越高(博客),希望获得的报答也就越高。如果付出少而反应强(微博),则习惯愈加容易养成。因此在微博流行的当下,团体博客更新量快速萎缩,也并不是不可理喻的事情,毕竟二者的投入产出比悬殊。

另一个不太被注重的问题是,像微博这样信息快速流动的渠道,无形之中对信息传播进行了隐性的过滤。我们都知道,“转发”功用会促成信息的快速流动,但如果关系网络的属性太杂,缺乏统一的兴味与审美,那么被多次转发的微博从主题到风格上必然趋于分歧,即所谓的“大众口味”“强传播性”。传播性较弱的特性化信息会在少数几次转发后,迅速地停滞下来。

换句话说,如果团体信息节点占据垄断地位,则对小众而专业的内容流通不利。当人们更依赖微博这样的高速信息流,接触到的内容也就愈发单一,由于带有强传播性的的“大路货转发”在信息流中稀释掉了“特性化”的那部分。一团体如果订阅我的博客,他能看到每一篇日志,但他改成订阅我微博的话,或许只要机会看到1/3的日志。信息滚滚流动,逝者如斯夫。而大部分人曾经放弃了博客订阅器,觉得关注你的微博不也是一样的嘛。

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冉冉升起的微博大时代,写IT博客就愈加是一件费劲不讨好的事情,付出多而收益少。不如去微博上插科打诨,卖萌转发,曝料炒作,兜售一些正确的废话,悄然松松收割更多成就感更大影响力。

上周和洋装五笔娘@伊卡洛斯之翼 聊这个话题,她提出一个观点:博客已死。再具体点说,媒体化的博客已死。内容的供应在萎缩,习惯了碎片化浏览的读者市场对长篇大论的,高质量内容的需求也在萎缩。不只仅博客,其他信息媒介都将面对这一波冲击。整个信息环境正在被打碎并且重组,市场对微博的依赖性不断增大。在没有Facebook的中国(大陆),在患有信息饥渴症,社交饥渴症的中国(大陆)市场,在情绪躁动又无可宣泄的中国(大陆)社会,微博将强无力地改变整个互联网生态环境。

不论这是好事,还是坏事,终归是你我不得不面对的事情。